“花中巢许”——琅琊山上的欧梅
高山

  以花喻人、以芳比德,从我国诗歌源头《诗经》、《离骚》开始就有了,并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愈来愈丰富。梅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梅花已超出其植物本身的概念,成为了一种美好精神的象征。在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有一株梅花,是北宋欧阳修亲手所植,为中国四大梅寿星之一,世人又称之为“欧梅”,历代诗人也多有赋咏。

  在众多歌咏、题刻欧梅的作品中,清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在欧梅台壁上题刻的“花中巢许”四字,最为形象,后世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还曾在此梅台题刻前留下“捧笔拜梅”的故事。巢许,指巢父和许由,上古隐士。据西晋皇甫谧《高士传》所述,尧帝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认为这话脏了耳朵,逃到颍水河畔洗耳朵;这时巢父恰巧准备牵牛饮水,他听说许由此事后,便把牛牵到上游,不想洗耳水污染了牛口。后来,古人便把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上古隐士贤人,并称为巢许,以代指品行高洁、隐居不争的高尚情操,所以又有巢许精神一词。李嵩阳题刻“花中巢许”,便是称赞欧梅有巢许精神,将欧梅比作花中的隐士贤人。

  琅琊山上的欧梅,为什么是花中的隐士贤人呢?

  首先,这与梅花自身的特性相合。琅琊山上的这株欧梅,花期独特,不与群芳争艳。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歌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的不争花期,便如与隐士的不争名禄,在古代也是一种高尚精神的体现。所以,李嵩阳以梅花比作巢父、许由是很形象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株梅花是欧阳修亲手所植,所以李嵩阳是以花喻人,歌颂欧阳修的品行,像巢父、许由及梅花一般高洁。在中国文化中,借景抒情、以物拟人是一种文人传统。身为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有主持院试,巡历地方,考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的职责。题刻创作于清顺治九年,正是满人刚入主中原之时。满人虽是关外少数民族,但如果不主动适应中国国情,主动融入中华文化,会影响其统治基础。于是,清朝设立提督学政官职,每省安排一名,以钦差大臣巡视各地。李嵩阳巡视滁州地方,在琅琊山欧梅下留下“花中巢许”题刻,饱含了身为文人士大夫弘扬中华高尚文化的深意。

  随着清初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滁州从明末战乱的凋敝中逐渐复苏过来了,欧梅也渐渐又开始被瞻仰欧阳修遗迹的文人士大夫所歌咏。其中,以清代文豪王士祯“此际寻簷好,寒香伴苦吟”(《雨过醉翁亭三首》)、张鹏翮 “千古欧阳手泽在,北枝仿佛岁寒材”(《咏欧梅》)、张榕端的“笔花竞拂苔溅吐,岭蕊还凭藻句催。”(《咏古梅二首之一》)等为比较突出的好诗佳句。这些诗词或咏欧梅的品行高洁、傲骨正气,或歌欧梅的超凡脱俗、含蓄温婉,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和拓展了我国梅花的意象和内涵,也传达了后世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欧阳修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

  时光荏苒,自欧阳修种下此株梅花,已过去九百多年了。如今,“花中巢许”——琅琊山上的欧梅,老干虬枝、树影婆娑、花开依旧,等待下一位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继续续写“以花喻人、以芳比德”的美好文章。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