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随拍系列(81—88)
刘汉翔

    从前些年开始,我尝试着拍摄“相”由心生随拍系列,当时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受到不少朋友的关注和喜爱。

  “相”由心生,就是这些拍照出来的“相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事物和人物,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从中发现美的情趣和哲理,发现和自己心灵相通相融的东西,然后随手(主要是用手机)拍下来的。每次一二张照片,一个主题,短小精致,以小见大,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随拍,主要是用手机。现在手机照相的功能很强大,一般场景足够应付。手机可以随身带,走到哪,看到哪,拍到哪,随时,随地,随手,随意,留影拍照,把美好的瞬间定格下来。这要比拿着沉重的相机拍照要方便得多,快捷得多,轻松得多。

  现在,将这些系列相片稍加整理编排,按顺序重发在我的公众号里,以更好地留存,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1)——下班路上遇祥云 

  日落西山,霞光满天。祥云舒卷,意开心宽。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2)——停车场边的一棵小树 

  我,看到,夕阳下,一棵小树,在霞光里燃烧。让人也是醉了……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3)——居家观西山夕照 

  高楼毕竟遮不住,远眺西山满目霞。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4)——逛超市见对面的飞马剪影 

  祥云绚丽夕照,骏马奋踢飞天。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5)---- 落霞·数鹜与秋水·长天

  看,上面这一张照片是不是有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之上半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感觉,只是这里要把“孤鹜”改成“数鹜”,即“落霞与数鹜齐飞”。

   而这张照片则是不是有那个名句的下半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味道。

   这两张照片是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拍的。因“数骛”飞得高,相机因镜头所限不能把它们和“秋水”拍在一起,只能分作两张了。

   我想如果真要在滕王阁上去拍的话,站得高,视界开阔,把“数骛”和“秋水”拍在一起是可能的,也更加壮阔好看。

   古人没有相机,却用文字把从滕王阁看到的景色描绘的如此美妙,而我们现在则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再现古人用文字表现的美景,这不也是很美妙吗?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6)——晨练见绚烂的火烧云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才能看到好日头。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7)——晨练见满天鱼鳞云(学名:透光高积云) 

  关于这种天象,有两个相反的农谚:" 天上鱼鳞云,地上水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到底哪个是真的? 查了一下资料,两个谚语都有道理。关键是看“鱼鳞”的发展,如果越来越厚,就会“雨淋淋”;反之则“晒谷不用翻”。此外,下面这首宋朝杨万里的诗,和北京今早的“鱼鳞云”很应景啊!

   壬戌人日南溪暮景三首其一

   (宋·杨万里)

   坐看青天起白云,

   化成龙子钑银鳞。

   霎时塞得青天满,

   只见龙鳞不见身。

  手机随拍并题:

  “相”由心生系列(88)——去西山看项目途中

  晴川历历西山绿,苍狗悠悠日下蓝。

   (日下:北京别称。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等都将“日下”指代北京。)

    “相”由心生,拍出心里情、感、悟;

  美在发现,记录身边景、事、人。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