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随拍系列》(1-110)合集暨编后记
刘汉翔

  我的《“相”由心生----随拍系列》(1-110),到今天就全部整理编排并发完了,前后历时三个多月。

  非常感谢亲朋好友一直以来的关注、点赞和评论。你们的关爱是我坚持做这件事,并想努力做好这件事的强有力支撑。

  不编排不知道,一编排吓一跳。这三五年来我的《“相”由心生----随拍系列》竟然陆陆续续拍了百余组约四百余张“相”片,并且每组“相”片都或题诗句,或题警言,或题感悟,大大丰富了“相”片的内涵,增强了欣赏时的美感体验。这也算是我在退休前后,在摄影方面的一种学习、研究和探索吧。

  这些“相”片全都来自生活,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来自自己走过路过看过的一道道风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在每天坚持健步走的过程中看到并拍下来的。

  所以,这样的“相”片不可能天天背着沉重的照相机去拍,只能靠随身带的手机来完成。也就是所谓的“随拍”,即随时观察,随时发现,随时抓拍,把美好的、给人启发、令人遐想的瞬间记录下来,定格在手机相册里。

  当然,“随拍”并不是随便拍。也要遵循摄影的基本规律,讲究构图用光,运用拍摄技巧,必要时还要后期加工制作,使“相”片达到最佳效果。手机拍摄功能虽已足够强大,但它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比相机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做的只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手机的拍摄功效。

  “随拍”的关键在善于发现和抓住美的瞬间,抓住“心”和“相”之间“触电”的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刻。世间万“相”是在变化的,光影也随时在变化,拍摄者在走动的过程中观察“相”的角度也在变化。而这三个变化的最佳交汇点与你“心”里想要的东西“对上眼”,应该说是机会难得,稍纵即逝,失不再来。捕捉到了,才有“相”由心生,才能“相”表心声。

  照“相”虽是用手去按快门,但却是用眼睛去观察发现,用心灵去体验感悟。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相”片。“相”片不仅记录了世间万象,还定格了拍摄者在拍摄时的心态。

  我的体会是,不管怎样,心态都要“平”,即心态要平和,要平静,要平定。就像水面一样,越是水平如镜,映在水面的倒影就越真切。 心如止水,你的“心”才能真切地感知万“相”;而你拍出的“相”,才越能反映你的“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注意尝试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养分,提炼诗句为“相”片题照,这不仅为“相”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增添了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名篇所表现的那种意境美,实际上是诗人用眼观察,用心体察,然后以诗句的形式(那时没有相机,更没有手机)让它成“相”,这种“相”也是从心而生的。 现在有了手机(相机),古人的某些诗词意境可以比较完美的再现出来,变成可以直观欣赏的图“相”。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年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还有就是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提炼以小见大的,富有哲理的,类似格言警句的,甚至幽默诙谐反映生活情趣的题照,发人所未发,感人所未感,给人以启迪,让人去回味,或逗人以会心一笑。 一些看似平常的“相”片,经过这么一点化,立刻就亮了起来,避免了平淡无味和“糖水片”的弊端。

  近代思想家罗素曾经说过,“一个明智地追求幸福的人,除了其生活赖以建立的主要兴趣之外,会尽力培养一些闲趣。” 我想,我的《“相”由心生----随拍系列》,就是这样的一种“闲趣”。它使我每日的健走万步活动不再沉闷枯燥,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从中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快乐!

  这,就足够了。

  所以,我还会尽我的努力把《“相”由心生----随拍系列》继续办下去,而且要不断改进提高,争取办得更好一些。 (2017.9.6.于北京)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