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
李正华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量上解决饱腹发展到追求注重品质和健康的阶段,但到底如何做一个优雅而有品位的吃货。在这方面孔子是我们的榜样。

  春秋末期,社会开始动荡、经济匮乏、生活水平低下、医疗也不发达,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孔子,生活颠沛、清苦,却活到了73岁,在那个时代算是高寿了,不仅如此,还由一个孤儿成长为“万世师表”,在立德、立言上都不朽,生命既有长度又有质量。这与孔子的乐观心态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折射出孔子在颠沛生活中的那份优雅,于清贫中依然追寻品质生活,值得今天的“吃货”借鉴。

  在孔子看来,吃饭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崇尚礼仪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这在他的饮食观中也有鲜明体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意思是“即便是吃粗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分出来一部分用来祭祀,而且表情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瓜祭”是古人在吃饭前,把饭和菜弄一部分放在盘子、碗之间,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这在今天已经很少用到。但在喝酒时,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人在饮酒前,把酒杯中的酒洒在地上祭祀一下,祭奠曾经逝去的先人,感恩发明发现创造了食物的先贤,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神圣感。通过仪式表达对食物和祖先的尊重,就如信教群众在就餐之前祷告一样。通过特定的意识培养心中对食物和祖先的敬畏之心,心怀感激和庄重吃饭,也不会浪费,值得借鉴。

  吃饭是在人们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怎么吃得健康、有味道,那就需要理念和技术指导了。《论语》中记载的饮食方法没有《黄帝内经》、《随园食谱》以及《红楼梦》等书中那么系统庞杂,但依然很有技术含量,能反映出孔子对饮食很有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意思是“吃饭要精工细作,吃生鱼片或生肉片要精细加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毕竟古人的体质没有今天好,古人的饮食加工技术也没有今天高级,而要寻求健康就要在当时条件下精益求精、“斤斤计较”。而紧接着的“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是在吃饭时关注食物的是否新鲜和色、香、味等是否正常,而这都与食物品质好坏密切相关,与人的健康紧密相连;“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这句话的意识是吃饭要关注食物的加工方法,也要关注吃饭时间或食物产出节令,要有规律的进食,要吃时令的食物,当然也要吃切割正确加工的或正确地方产出的食物,诸如加工肉有缕切(撕成细小的条缕)和横切,这样容易进味,易于咀嚼,有助于吸收;“不得其酱,不食”,这句话很有内涵,酱里面富含消化酶,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消化酶,而不同的酱中含有不同的消化酶,不同的酱对消化酶有引导和帮助作用,这句话就是吃不同的食物要借助相应的(富含消化酶的)酱,这样有助于消化吸收,在食物中添加酱料,这点韩国和日本继承的比较好,中国就差点,但正确食用酱料确实有利健康;“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解决的是肉食和素食的比例问题,孔子认为虽然肉很多但也不要超过饭与其他素食,多吃素,少吃肉,这对今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这也与《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佛家中“食素者慧”以及道家养生中的“肉生痰、鱼生火”相互印证;当然孔子对饮酒建议适可而止,不要过量,标准就是根据个人的酒量不同而饮酒,只要喝酒之后不乱来就好,“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这个意思。

  吃饭不仅填饱肚子还可养神养心。“有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为了活着而吃饭的人是“饭奴”“饭桶”,不懂得吃饭的乐趣,也必然吃不出来品位和优雅;而中国“活着为了吃饭的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饱腹中享受到饮食的愉悦和文化味儿。父母时常拿来教训我们的“食不语,寝不言”,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吃饭和睡觉不要说话,而看了《论语》之后才知道这是圣人的话。为什么吃饭和睡觉不说话呢?记得大学老师讲,吃饭不说话是防呛着,睡觉不说话是为不影响别人,看似有道理,但远未如此简单。很多人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我们倒是没见到有多少噎着的;在寝室里口若悬河、谈笑风生的,影响了别人,自己多半也会失眠。后来,看了相关注解才知道,孔圣人圣人的这句话是告诫我们饮食和睡觉是可以养神养心的。吃饭时,人的意识或心神是内收的,说话则向外彰显的;睡觉时人的意识或心神也是向内的,说话是向外的;吃饭和睡觉本是安静守神、聚精会神的事情,说话则是逆了本能或心神,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精神健康。当下的饮食文化多讲究热闹,团坐在圆桌前吃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三杯两盏过后,谁还在乎吃饭是向内还是向外,美酒美食还有好友相伴左右,不一吐为快恐怕才是浪费这食物的恩赐。这又另当别论,因为此时吃饭的社交功能已经超越了吃饭最基本的功能。

  孔子是一个有趣的可爱的老头儿,是一个深刻的有品味的圣人,也是一个追寻健康吃得优雅的资深“吃货”。现在吃货满天飞,大家都说吃、都在吃,都在追寻地方的雅致、器具的精巧、食物的精美、烹调的精细、菜品的特色,但唯独缺少关注食物的文化和饮食的礼仪,这点孔圣人在《论语》中给我们补上了一课,虽历经两千多年,但今日于我们依然鲜活而有用。品读《论语》,思齐圣人,做一个懂吃、会吃,吃出优雅、吃出健康、吃出品位的有文化的“吃货”。虽不能及,吾心向往之。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学会“合群”还是我型我秀
  3. 当我老了 谁来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