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以爱之名传承的文化基因
樊树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默念着唐代诗人林杰的诗歌,又一个七夕来了。 

  记得孩提时,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姊妹几个都会钻进院子里的葡萄藤下,一边透过密密的葡萄藤叶,望着高远的天空,一边屏住呼吸,静静地偷听传说中牛郎和织女间的悄悄话。 

  光阴荏苒,时序更迭。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美好浪漫、蕴含着深厚文化的七夕,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忙起来的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彩演绎,而是光怪陆离的“节日经济”。面对这个伴随着网络才流行的“情人节”,各路电商早已摩拳擦掌,推出诸多为七夕量身定制的商品与服务。七夕带给电商和网民的,是共同的狂欢盛宴,不少人似乎忘掉了这个节日本身蕴含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千百年来,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折射着农耕时代人类对美好生活和浪漫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况且,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因此,千百年来,每逢七夕,从官方到民间都会以不同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庆典活动。正因七夕节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文化内涵理当得到传承。 

  七夕节化身为“情人节”,并成为各路商家逐利的机会,这本身没有原罪。毕竟,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当下,七夕节无论以何种被大众认可的方式存在下来,都是我们传统节日文化复兴的基础。因此,在对类似七夕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我们需要在宣传节日文化习俗的内涵,丰富公众对节日的全面认知时,加入一些创新元素,让传统意义融合现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生命力,以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才能获得他们内心的认同。面对被定义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文化来路莫相忘!七夕歌颂的是坚贞不渝、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因此我们更需要以爱的名义把七夕的文化基因传承。 

  七夕之际,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体现这个节日的文化意义,通过活动来承载节日的文化内涵,取得更多人的深深共鸣;即便商家要打造节日消费,推出的一些纪念品等,也需要凸显节日文化内涵,否则没有民族的风格,我们的节日又何谈其核心价值?同时,七夕等传统节日的本来面目,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从更深远处看,弘扬七夕等节日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 

  总之,我们要让七夕节恢复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传承,同时,也要让传统节日融入现代元素,迸发出新的光彩,对此,其实我们已经在路上,只是还需要做得更多!(四川 樊树林)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端午之思 | 纪念的本真 在于把屈原还给历史
  2. 端午之食 | 艾叶飘香 飘的是乡愁
  3. 端午之思 | 找寻灵魂自救的"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