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手记|做点没用的事
曾鑫

图片来自 @老树画画 微博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经常会有学生跟我请教,不知道眼下学的这些东西,之于将来到底有什么用。每每遇到这种问题,总是让人语塞。倒不是说,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而是常常令人陷入实用主义的担忧。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特别注重对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进行劳动教育,每次暑假,不仅要完成规定量的功课还要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参加一个时辰的劳动,有时候是修整门前的小路,有时候是准备冬天的柴火,或者摆弄地里的庄稼,我们甚至还曾在父亲的带领下下到稻田里撒过牛粪,这在我的记忆里,着实是一个五味陈杂的体验。别人家的孩子都不用干活,还有新衣服穿,而唯独我们家里,父亲不仅让我们下地干活、把好好的路修了一遍又一遍,还让我们去干撒牛粪这样“没出息”的事,穿的衣服也常常是打补丁的。这让我的幼小心灵常常充满了委屈,乃至于在我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将电视里那句“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经常性的蹦出来给父亲听。但这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功效,劳动和节俭仍然是成长中的主旋律。 

  然而,我终于等到有一天亲眼见证了父亲因为他的这种教育方式而受到朋友的批判。在一次兄弟姐妹一齐上阵参加运石子的劳动中,父亲的朋友,一位中学校长,对此提出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论断,他声称已经破解了为什么我们村里一直没有出过大学生这个历史性的命题,而答案就在于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看书学习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却在干这些“无用的,没出息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针对父亲的这一批判都让我直呼过瘾。在那样的年纪里,我还不能够理解父亲让我们做这些“没出息的事“对我们将来考大学,出人头地到底有什么用。 

  或许,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考虑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吧。在出人头地,鱼跃龙门的渴望下,人们无法看到劳动和节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长远价值。同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或者说整个社会上,人们关注的目光似乎也越来越难以聚焦到那些长远的事情上。比如,在一些同学看来,参与学生组织服务同学而获得的能力提升,远没有全心学习获得一个好成绩从而争取到保研和出国的机会来的实在;而在一些老师看来,花上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精心准备一堂课,赢得学生的赞誉,远不如熬夜写标书,拿到科研项目更具有成就感。

  有时候我甚至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在选择中演进的,人们选择做什么而不做什么,选择关注什么而不关注什么,个人的选择汇聚成时代的选择,从而决定时代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还是倒退。而在今天看来,很多次选择的PK中,一些决定人类社会未来长远发展的根基性和动力性的东西却在不断地占据下风,比如体力劳动的消退、故乡的湮没,同情心的丧失,包括大学校园里实用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的出现,都难以逃脱功利的指向。在利益至上,追求效率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事情已经被人们归为“没出息的事”,只是因为这些事情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大概都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一是枯燥,入手难,没有深入进去的人,几乎感受不到乐趣;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立杆见影的成效;三是边缘,因为世界上能够耐得住寂寞,吃的了苦中苦的人,往往是少数,所以一般而言,鲜有人触碰。 

  尽管鲜有人去总结这些事情的特征并广而告之,形成人们选择的标准,但人的趋利避害,追求成功的本能却总是让人在选择时能够做出基于眼前利益的最优决策,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就会导致社会价值的整体迷失,人们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内心的坚守,丢掉了对传统的敬畏,到最后换来的将是自我的迷失,乃至社会信仰的整体崩解。 

  因此,今天,当我们生活中那些原本显得无用的东西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重要,而又越来越难以触摸时,不妨开始反思一下,是时候开始注意那些“没出息的事”,做点长远的打算了。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年终策划:一言一瓦 聚沙成塔
  2. 价值的尺度
  3. “图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