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不平凡在燃烧
徐云方

    我给自己的定性属于“平凡的”,是燃烧过,没有烧旺的“平凡”。

  与孙少平结识,还是在懵懂的年纪。那时候,只顾低头看书,路遥是谁,矛盾文学奖是什么,倒并不关心。如今看来我所关心的是各种打了鸡血般的青春式表达。对于缠绵曲折的爱情,不知疲倦的奋斗热情,还有不懂却故作深沉的价值评判,就在孙少平的影响下,一下子都立体起来。当合上那本《平凡的世界》,躺在床上时,年轻人居然有了思考的动力,即便是逃不出那几个烂掉了的关键词:折腾、较劲、理想、不公、惋惜……原来那时的我,对于孙少平的理解先是上扬的、后是下行的“弧形”感知。

  忘记孙少平,却是在懂事的年纪。我以前认为,《平凡的世界》和孙少平并没有影响我太多,从头到尾,我只读过一遍,但有些人物形象却已经定格在年轻的生命里。虽然只看过一遍,却是热血沸腾过。这十几个年头里,因为要高考,要写论文,要找好工作,所以读书从来没停止过,但那些书却与体悟生命无关。如今的我成熟了,知道规划未来了,生活也只剩下现实了,因为此时心中的“少平”走远了,童话故事和浪漫情调全都随着激情的消散而成了“可欲不可得”的念想。

  一边靠拢,一边逃离,青春就在这一刻走远。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是充满渴望的,对爱情渴望,希望在街角的咖啡店偶遇;对生活渴望,希望有一个可改变生活节奏的事件发生,于是我们就向青春靠拢,因为青春是充满渴望并有激情去实现的,但终是不得。一边靠拢,一边逃离,这就是现实与梦境的距离。我们渴望坎坷的爱情,但又迫于现实压力,投降给了苟且;渴望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但又无法放弃“鸡肋”般的生命样态,消磨着该青春燃烧却放任自流的意志。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恐怕还不到时候,或许已经是姗姗来迟。才不过三十岁的样子,却是一副看透世间红尘的模样,我是该庆祝还是该叹息呢?小说终归还是小说,它是一群人的生活缩影,单个人拎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精彩照人,于是我安慰自己说,生活本就这样,平凡而简单,自己满意就好。难道我们真的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吗?

  朝九晚五,一直是梦里的天堂,可谁的生命不加班,谁的青春又在流浪?我们羡慕孙少平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城市走向矿区的选择,虽然坎坷,却是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过渡。少平赶上了没有选择的时代,只能拼命,才有活路,于是一个“蛮拼的”孙少平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平凡偶像,但仔细一想,他又是我们的“噩梦”。从二十三四岁,正值好年华,却是被循规蹈矩的生活安排了近五六十年的后半生,一边享受稳定的待遇,一边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在城市的地铁上一度开心的挤来挤去,直到遇上了那些自由的生命体,我们才发现青春的梦想已经被遗忘,“流浪”恐怕只是想想而已,算不得真的,还是去加班吧。

  这些天,《平凡的世界》电视版在各大卫视正火热上演,但我却一直没去看个究竟,总结了一下,给出的理由是:没时间。觉得有些牵强,前几日刚看完一部电视剧《老农民》,甚为喜欢,而且对于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没时间”恐怕只是我一个蹩脚的理由罢了。其实,怕一看起来,收不往一腔的沸腾热血和抱负,抵不过一盆冰冷的清水,太刺激,还是不要的好。

  小时候,把《平凡的世界》当成了爱情故事来看,再大些,它就成了一部励志书,而到现在,却成了箱底的珍藏。中国有十三亿人,从平凡走向精英只有那么一小撮人,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注定是平凡无奇的,但还是会有人会像孙少平一样,与生活较劲,把不屈留给了青葱岁月,是为什么?

  人越长大,是越懂事,还是越幼稚?应该都不是,“圆滑”才是它最好的注脚。一边是“时不我待”的豪言壮语,一边是“我本平凡”的不思进取。过了三十岁,或者再提前些,二十五岁,我们就开始计算生命的收益,把“机会成本”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断的压榨青春的活动空间,于是平凡就就成了平庸,方寸就成了我们视野能及的范围。当你不再燃烧你的平凡时,世界也变小了。

  《平凡的世界》一直就躺在我的行李箱里,和另一本书《乡土中国》伴着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不羁走向规矩,从青涩走向成熟,从青春走向混沌,从平凡走向平静……这就是长大的样子吗?

  孙少平和他平凡的世界,真的那么平凡吗,为什么我看到的平凡却是它燃烧的生命火焰?今天,我甚至都不用去再看这本书,只要有人提及它,就已经有很多尘封的画面被重新打开,然而,仅此而已,是一种忘却的纪念:现实生活里,还有多少平凡在燃烧?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
  3. 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