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成为习惯和常态
发表时间:2014-09-26   来源:光明日报

——论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要靠坚持不懈抓常、抓细、抓长。”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践行群众路线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关键要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真正使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习惯和常态。

  构建宗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一块儿过、一块儿苦、一块儿干”成为常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追求。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打胜仗,就是靠不脱离群众,现在忘记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是致命伤。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共产党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是我们的老章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通过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三问三观”主题教育,举办“与先锋同行、扬红色激情”先进人物访谈,广大党员干部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心中群众的分量,同群众一块儿过、一块儿苦、一块儿干的意识普遍增强。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要建立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鲜明的群众观点和朴素的为民情怀,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永远的亲人、永远的靠山、永远的老师。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创新完善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摔打锻炼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实施了“墩苗计划”,共选派36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墩苗、压担、补钙”;开展了干部实践锻炼“千人计划”,市县两级每年选拔1000名左右的干部到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区域和基层一线历练。我们要继续坚持基层一线锻炼、培养、选拔干部的有效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躬身请教群众,在实践中磨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构建走亲连心的长效机制,使“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成为常态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俗话说,“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员干部只有去“官气”、沾“土气”接“地气”,才能增“和气”聚“人气”。我们干任何一项事业,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那么最终将一事无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党员干部“走亲连心”活动,全面推行乡镇干部住夜值班、联村联户制度,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起到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建立接“地气”的长效机制,督促党员干部经常往基层跑,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的人、可以掏心窝说话的人。一方面,要创新完善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制度。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员干部在不断服务群众中建立起来的,是靠经常走动联系培养起来的。拉近党群、干群的距离,关键是对人民群众要怀有真感情,多进百家门、多办百姓事。要继续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完善“双带双走”机制,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主动上门走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创新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党委政府做什么,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赢得群众支持。要进一步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要完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听证和公示制度,把群众意见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征求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要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建立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群众权益的保障机制。要完善“蹲点式”“嵌入式”“体验式”等社情民意调研机制,推行“小板凳法”“圆桌夜谈”等一批“零距离”倾听民意的好做法,实打实地访民意、摸实情,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真心话、大实话。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社会发展迅猛。要充分利用政务微博、阳光问政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既勤于“跑腿上门”,又善于“鼠标上网”,既会“面对面”,又能“键对键”,提高运用网络引导、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能力。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