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作品放在国际语境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表时间:2015-03-12   来源:文汇报

赵立荣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 特派记者 赵立荣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地、指令式地传递给大众,而是要通过优秀的文化创作和艺术实践来加以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地、指令式地传递给大众,而是要通过优秀的文化创作和艺术实践来加以实现。”11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在政协文艺界别会场发声:“要为这个时代讴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核心价值观,将艺术作品放在国际语境中来阐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做艺术应该回到原点
  施大畏坦言,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而缺“高峰”的现象,的确有些揪心。如何才能再现高峰?在全国政协26组分组讨论会场有一幅.山峦叠嶂的国画,施大畏借此比喻,“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更高的山峰,需要回到谷底和原点,艺术家也必须摒弃浮躁,沉到最底下去,回归创作的原点,才有可能一步步崛起为高峰。”
  “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如果有点成绩,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周边方方面面人对他的帮助起了很大的作用。”施大畏刚刚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但他仍然认为必须回到原点去思索创作的原点,不忘赤子之心。施大畏最早是一名建筑工人,领导发现他会画画,就让他去当油漆工,还提供画材,享受到“专业画家”的待遇。施大畏回想起工人师傅这种朴实的感情,尤其觉得珍贵和感激,“如果当年没有他们的支持,可能我就不画画了,人生的道路也可能完全两样。”
  “当你成名,有话语权有影响力了,要重新回到原点,就需要有真正对人民的感情,这是做艺术最重要的基础,艺术家有一颗赤子之心,艺术家要当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施大畏认为,这种创作的“沉下去”,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比如沪剧《挑山女人》就讲述了上海人能看懂的最普通的故事,“如果我们的艺术家都能在细小中找到人性最美好的东西,就可以打动观众的情感。”
让更多普通人看懂艺术
  2012年10月1日,由原世博会中国馆改建的中华艺术宫开馆试展,其中《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的“中国学派”展厅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在这里展示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画片中的经典镜头,火爆展出的同时,也让馆长施大畏思考:“文艺作品中传统之美,现在的孩子们能看懂吗?”
  施大畏明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文化判断是什么?“类似《小蝌蚪找妈妈》中齐白石大师的水墨元素,《大闹天宫》中的昆曲元素都是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经典,这些传统之美通过电影、戏剧、绘画等各类艺术样式流传,但展示的同时还需要讲好艺术背后的故事。”
  施大畏说,中华艺术宫两年来举办了67个展览,展出优秀经典作品逾1.5万件,迎来了505万人次观众。但你给观众提供什么,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构建公共文化体系,首先必须对公众负责,这就是传播和引领的责任。我们必须落在小处,落在实处。就是要把我们知道的故事,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传播。”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艺术宫这两年有不少主题性对比展览,比如毕加索与中国山水联展以及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师联展等。施大畏解释道,中国的山水画是散点透视,是意象型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心中的山头、溪流搬来搬去,搬到喜欢的状态。如果你理解了这些,那么为什么不能理解毕加索把人的眼睛、鼻子搬来搬去,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合呢?毕加索不就是把我们老祖宗原来三维的观察方式变成二维的吗?这就是一种观察方式而已。两相对比,我们不仅能理解毕加索,也能在世界范围内理解自己特定的文化艺术现象。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油画又尝试与俄罗斯写实主义版画进行联展。施大畏说,这样的中西对比可以说明中国的油画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我们上海国际交流中心的学术氛围就起来了。
  “在这些对比的主题美术展览中,相互交融的文化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会变成美术史,一部美术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施大畏说,中国文化面对整个开放的世界,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以平行对话。
  施大畏说,不单绘画如此,所有文化艺术样式都能受到启发。当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秘性变为科学性,在世界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也会真正有文化自信。(特派见习记者 祝越)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