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委员:剧院建设要由"硬"转"软"
发表时间:2015-03-10   来源:人民日报

   “剧院闲置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今年两会,当了8年国家大剧院院长的陈平谈起了“老本行”。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陈平发现,国内剧院面临从硬件升级到软件建设的转折点,如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已亟待解决。“剧院经营,光靠砸钱是不行的。”

  目前国内剧院的建设情况如何?陈平列举了一组数据:“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国内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许多剧院的设施、设计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剧场利用率不足、运营效能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剧场使用率不足50%,部分剧场甚至出现‘空巢’现象。”

  究其原因,陈平认为关键在于模式,“根据《2013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全国其他地区专业剧场年均演出场次约为58场,其中年演出场次达到50场以上的剧场只占总数的35%,剧院产业规模有极大提升空间。而且,很多演出经营主体采取的是物业管理或演艺地产经营的模式,应有的经营演出和生产功能的开发普遍不足。报告还显示,2013年全国2132家剧场中,有800多家已经改为其他用途或者闲置,剩下的1279家专业剧场,每个剧场平均演出收入500余万元。”

  为此,今年他提出了3条建议:建议各地政府把剧院的运营管理放在与剧院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建议文化部加大剧院行业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建议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才瓶颈难题,在艺术院校设置应用型、管理型的剧院运营管理专业学科。“如果国内剧院能实现从经营剧院到经营内容的转变,剧院业态的转型升级就拥有广阔前景。”陈平说。

  除了对剧院建设的建议,如今他还关注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不是口号、不是说教,艺术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是栽植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强化艺术的教化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传统价值共识。”研究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经营模式,让艺术发挥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是他今后致力和探索的方向。(记者 王 珏)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