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1631.jpg
上榜好人
王英杰
上榜理由
“人要以道德立身,以诚信立命,德在人先利居人后”“你承受的困难越多,遇到的困难越大,得到的福报将会越大”……这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声音,出自远近闻名的开封敦复书院。书院的创办者叫王英杰,是一位早年历经磨难,饱尝了生活艰辛,后逐渐走上致富路的房地产老板。虽然是一个商人创办的书院,但是这里不仅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为此,王英杰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是什么让一个商人做出了如此“意外”的事?答案是:舍己财,净人心。
舍己财净人心:商人爱上传统文化 为传播舍千万资产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发布日期:2014-02-25

    在河南开封,有一位喜欢做善事的房地产老板。他今年61岁,2008年,正当他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进入回笼资金的时刻,他突然调转方向,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滋润心灵”方面的事业中。

    几年来,他创办的周日、周六学堂及幸福人生学习班,已组织了近万名学员,这些学员平时听课及学习班上的一日三餐、住宿、书籍及生活、学习用品等,全由他无偿提供。诸多人不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便心存异议去调查,当他们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这位老板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荤、不应酬、不拉扯、不进娱乐场所、不买高档用品……只喜欢像孔夫子游学时那样,带着他的教师团队四处传播传统文化时,便心悦诚服的当起了敦复书院的义工和学员。

    身边的朋友为他着急,埋怨他放下生意不做,干嘛要去做那种经济上只出不进的傻事?如此下去,尚能坚持多久?他不想解释,只悄悄告诉最要好的几位朋友:“帮我把那座楼卖了吧,我要办学校。”

    朋友当即反对:“不行不行,那是黄金地段,又是临街房,有4000多平方米吧?现在卖太可惜了。” 他说再可惜也要卖。 他要用这笔钱建设一座文化不动产,为他的第二故乡奉献一片“滋润心灵”的绿水青山。

    他——就是开封敦复书院的院长王英杰。其妻及女儿、女婿皆是敦复书院的幕后英雄。

    是什么让一个商人做出了如此“意外”的事?

1.“一孝百门开” 好家风让他懂得“爱”

 

 

 
 在敦复书院道德大讲堂揭牌仪式暨至圣先师孔子像落成典礼上,敦复书院创办人王英杰发言。(资料图片)

   2013年6月10日,敦复书院院长王英杰和那些抗癌斗士们一起切蛋糕,庆祝他们的新生。(资料图片)

    今年61岁的王英杰出生于郏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的乐善好施在县城一带是出了名的。从他记事的时候起,父母的善行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烙印。那时,每当有乞丐到他家里要饭,父母从来不给他们吃过的剩饭,还教育孩子们:“这些乞丐都是迫于一时的生计困难才来求人饭食,切莫小看他们。”父母的话后来的确得到了应验:日本人侵略中国进入河南的时候,兵荒马乱之中,他的父母逃难时正好遇到了他们曾经施舍过的那个乞丐,乞丐冒着生命危险,跋涉30多里,将他们送到了安全的地方。有一年,他的父母在县城开照相馆期间,中了100元大洋彩票,于是毫不犹豫地捐给了慈善机构。这些琐碎的儿时记忆,给了王英杰很深刻的教益。从小父母常说的“万事起于心田”让他至今难忘,从父母那里听到的“一孝百门开”的道理也让他深刻领会了“爱”的含义。
    后来,当他作为下乡知识青年被招收到郑州铁路局工作时,每月只有24元的工资他,每月总是不忘往家里寄钱。那时,他的父母和自己的老婆孩子一家人都在郏县老家,妻子吃苦耐劳,带着孩子,照顾着老人,还种着全家人的地,虽然生活艰苦了点,但整个家庭过得和和美美。每当王英杰收到家书,心里总是暖暖的。

    1977年,王英杰还是陇海铁路上南寺火车站的一名扳道工。一天,他正在忙着工作,突然面前出现两名旅客。两人满脸愁容,哀求他说:“俺是商丘县水泥厂的推销员,外出推销水泥,不料想,随身带的钱全被偷走了,连家也回不了了。请师傅您行行好,借给俺点路费吧,回头俺一定还您。”
    见两人如此落魄,手里还拿着水泥袋子,王英杰的心软了。他领着两个人回到站里,东拼西借,凑了48元钱,交到他们手中,说:“赶快买票上路吧。”两人千恩万谢,临走时还留下了他们的地址,记下了车站的电话。可是,让王英杰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个人一去不回头,再也没有音讯。对这件事,王英杰当时后悔不已,于是写信向父亲倾诉了他的“遭遇”,父亲在回信中不但没有半点责备他的意思,还鼓励他说:“你只要觉得你做的是好事善事,就应该继续做下去。”他在回信中也向父亲表了态:“一定记住你老的话,把爱心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那以后,只要遇到了有人求助,王英杰总是慷慨解囊。妻子李秀亭靠着打工挣来的钱和王英杰微薄的工资收入,看到左邻右舍需要帮助,总是送米送面;看到周围的人有病住院家里缺钱,还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送到病人家中。王英杰告诉记者,人不能当金钱的奴隶,“父母就是我的榜样,从小他们就教育我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还记得我父亲曾经得过全国性的大奖,奖金他分文没留,全部用于修缮学校”。
2.商人爱上传统文化 瞬间刹住挣钱脚步
 

王英杰和敦复书院的学员们在一起。刘凤山 摄(资料图片来源:开封日报)

    1996年,王英杰从开封火车站内退。当时,两个女儿尚小,夫人没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俩给人家打小工、送煤球、装卸火车货物。一辆借他人的架子车, 夫妻俩轮流拉了十多年。稍微有了点积累,他开始做农副产品生意。他讲诚信,肯吃苦。一年四季在全国各地穿梭,从早到晚收购、送货。尽管经常累得站着就能睡着,第一桶金却渐渐积累起来。有了点资金,他便转向了房地产开发,又是靠诚信经营,得到了较丰厚的回报。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传统文化,触动了心灵,让王英杰瞬间刹住了挣钱的脚步。他先是将商业用地开发成教育用地,而后转卖家中的房产,转换资金办书院。他领着全家,用创业时的精神和干劲,将购买的别墅改建成教室、餐厅和寝室,增添了多媒体设备、桌椅板凳、灶台、炊具,甚至拖鞋、香皂、毛巾、纸巾等生活用品也准备得周到齐全。数百万一晃就投了进去,以传播孝道、仁慈、诚信、礼仪等,我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敦复书院就这样诞生了。

3.建立敦复书院声名远播 低调谦卑治小家为大家

孩子们在敦复书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资料图片来源:开封网)

    王英杰没有做过教育,但他深知敦复书院能否坚持下来,最关键的是要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敦复书院的学员日益增多后,王英杰开始举办幸福人生学习班。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他举办的学习班一般是3至7天,学员全部集中食宿。
  最初,学习班邀请到的教师,全是王英杰四处联络,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到的名师。随着敦复书院的声名远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也逐渐多起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王英杰不仅倾其所有,更是亲自到外地请老师。王英杰想邀请新乡学院的颜景松教授给学员讲课,但是颜教授因为年龄大,不方便到开封来,王英杰于是每天一大早开两个多小时的车,行程120多公里,带着老师到颜教授家里去学习,老师听过再回来给学员们讲。就这样,口口相传,来敦复书院听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既有文明单位的干部职工,又有大专院校的学生;既有耄耋老人,又有几岁的孩童;既有本市社区居民,又有远道而来的外地学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学习孔子的经典著作后,感受最深的两句格言。也正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孔子的《大学》等经典书籍,让他意识到,唯有自己先做好人,把自己的小家治理好,才可能影响更多的学员,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为了给孩子们做出榜样,他低调谦卑,节俭朴素;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拉扯、不打牌、不奢侈、不进娱乐场所、不参加任何热闹的聚会。他把整个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敦复书院上。2011年2月16日,因办学习班,劳累过度,他突感心疼难受,站起来想喊人,却一头栽倒在厕所。直到凌晨才被夫人发现,到第二天抢救过来,给心脏按上一个支架。他对孩子们说,当他听到自己患的是心肌梗死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敦复书院完了吗?他说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二字,他必须坚持下来。

4.从“被骗”听课到主动做义工 书院成众多家庭“福地”
 

  
在书院学习的孩子们恭敬回礼。(资料图片)

    经过3年的实践,从最初的小教室,已变成初具规模的大讲堂。期间,王英杰不仅成为河南省孔子协会的副会长,还和专家学者一起,共同为学堂起了一个寓意厚重的名字:“敦复书院”。 
     “ 敦复”语出《易经·覆》: “敦复,无悔。”《象辞》注解:“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意为经常反省监察自己所言所行,树正德、行正道、辟邪念、立正气,做堂堂正正的好人而无怨无悔。
    3年来,他购买了数万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孝经》《道德经》等国学读本,无偿送到学校、机关、农村和 各个角落; 3年来,昔日的小课堂,已发展成为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人寄宿、500人就餐、700人听课的多功能学校。与此同时壮大的,是他的教师团队和义工团队,也已发展成为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协调一致、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化队伍。 

    如今,这里成了诸多家庭的“福地”。一些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有了问题,就会有人推荐他们到敦复书院听听课,许多心结往往会自动化解。一些人因工作不顺、事业不顺、发展不顺有了苦闷和烦恼,也有人会让他们到敦复书院交流交流,待他们倾诉完了、发泄出的心理垃圾就会烟消云散。还有一些和家长关系剑拔弩张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家长连哄带骗加许愿的情况下,无奈来到了敦复书院。他们开始是抵触的,后来竟被同化,不仅耐心听讲,还主动当起了义工,主动去打扫卫生、清洗厕所。 

    许多市民被王英杰义务奉献精神所打动,纷纷报名前来做志愿者,如今,敦复书院的志愿者队伍已经有3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年龄最小的,有十几岁的小朋友,跟着父母来这里接受教育,同时参加一些义务劳动。但更多的是年轻人,其中有在校大学生,有在职干部、工人,还有农民,还有不少母女、夫妻同来这里作志愿者。每当提起他们,王英杰都感动之至。他说:“没有这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热心人士的帮助,敦复书院根本没法办下去,更不用说接待更多学员。”他希望自己的办学之举能唤起更多人向社会奉献爱心。

5.王英杰:庆幸自己能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下半辈子的大事!
 

    现在,开封敦复书院的影响力正向全国各地渗透,它不仅承担着开封道德讲堂宣讲教育,而且从四面八方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王英杰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能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下半辈子的大事!他为自己自豪,自豪自己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道德点评:

 

    在物欲充斥的世界里,人大多有了财富,或投资地产,或炒股,或放高利贷。而王英杰对财富看得很淡,他认为把财富留给子女,不如留给社会,造福一方百姓,这样更有意义,也更值。他舍掉的是财富,收获的却是快乐、幸福和传承。 
(责任编辑:卢阳)
 
网友评论
王院长舍弃千万财产义务办学,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着,向他致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久不衰的精神支柱!
    课堂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济济一堂。他们浸润在祖先的智慧中,时而会心地点头,时而热烈地鼓掌,时而发出真诚畅快的欢笑,时而流下感动忏悔的泪水……几天的课程,常常使来自海内外的各界朋友们深受触动。 这都是王院长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结果
    生命的精彩在于你的光照到多少人!所以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我们支持你!
    院长,您无私的奉献,办了三四十期幸福人生讲座,为企业家带了一个好头。加油!支持你!
河南  2014.01
人物简介:
王英杰,现任开封市敦复书院院长、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王英杰早年在开封火车站劳动服务公司工作,后又从事房地产开发。他致富不忘国家,心系人民、服务社会,自己出资兴办“敦复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往期回顾:
关注内容: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