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志愿者谭春梅:随时待命的“生命摆渡人”
发表时间:2018-09-03来源:中国文明网

  受传统观念影响,器官捐献对一般人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谭春梅是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兼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死亡”中努力寻找突破口,让逝者“重生”,使受捐献患者得到救治。 

谭春梅(中)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手术。图片由衡阳文明网提供

  “我们愿意!”经过反复沟通,我终于得到了捐献者家属肯定的答案,签署相关文件后,心中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地。这一句“愿意”,就是患者走向新生的开始,而我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的“摆渡人”。

  2014年,我正式加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同年获得人体器官协调资质,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目前,全国具有人体器官协调资质的仅有2000余人。刚开始工作时,我便碰上了难事。那天,50多岁的陈阿姨骑摩托车载着儿子在回家途中发生意外,送往医院抢救时,陈阿姨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虽然她儿子同意将母亲的器官进行捐献,但同意书必须要父亲签字才可生效。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陈阿姨的丈夫。刚说明来意,他就拿起一根木棍,追着我打……面对难题我没有退缩,经过反复劝说,陈阿姨的丈夫终于同意了捐献。

  “协调”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陪伴”的意义同样重要。完成“生命摆渡”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陪伴。很多人不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不信任我们,还对我们十分防备。每次确认捐献之前,我都会时刻和患者家属待在一起,尽力完成他们的心愿,不让他们留有遗憾。每次完成器官捐献后,我都会回访每一位家属,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他们解决。

  有一次,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体进入手术室,绝望地坐在地上痛哭,看着这令人心酸的一幕,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有蹲在地上抱着她,给她依靠。

  “小谭,快坐快坐!”我一走进器官捐献者家属左爷爷家,左爷爷就匆匆起身招呼我坐下,我也赶紧放下手中的礼品去搀扶老人。2015年12月,左爷爷的儿子遭遇事故不幸离世后,我日夜陪伴在左爷爷老两口身边。在我的协调沟通下,左爷爷将儿子的肾脏、肝脏和角膜捐出,而我逢年过节必来看望老人,也成了老人贴心的“孙女”。

谭春梅(右)看望捐献器官者家属。图片由衡阳文明网提供

  我想,做好协调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关键是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为了让接受移植的患者在术后生活得更健康,我为患者们组建了微信群方便沟通,并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正确认识器官捐献的意义。

  协调工作中的劳累压抑让我多次想放弃这份职业,但一想到有无数患者在等待着健康器官的捐献,我又重新振作起精神。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生命的延续,作为一名“生命摆渡人”,我会一直奋斗在我挚爱的岗位上。(文字由衡阳文明网提供)

责任编辑:贺子桓 原茵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