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是过年味儿
李凝七

  我的父亲是酒的爱好者,从我记事,他就一直保持这个“优良”的习惯,每天都要喝几口。我的母亲由从前的厌恶,逐渐转变为接受,说“只要酒品好,喝点就喝点吧!”
  5岁那年,除夕午饭时分,父亲突然郑重其事地宣布:“我们家小敏长大了,可以不再喝饮料了,可乐喝多了对牙齿不好,你要不要喝点这个?”说着,笑眯眯的晃着手中的酒瓶子,我的母亲当即脸色一变,训斥道:“你一个人喝还不够,小娃娃喝什么酒?!”父亲呵呵一笑,并不恼怒,说道:“这你就不懂了,这不是白酒,是葡萄酒,甜着呢,像果汁一样,我给你们娘俩一人倒一点,尝尝尝尝。”母亲和我面面相觑,同时笑出声来,默认可以尝试。
  父亲小心斟好酒,提醒我们先仔细闻闻,不要急着喝,“这葡萄酒得醒酒,得放一会儿才能喝,”母亲大笑不止:“又不是发面,还醒酒,只听说过醒面。”那是我第一次喝酒,三两下肚,大地变软,马路变宽,世界变朦胧……
  父亲后来说我醉得听不到他们讲话,昏睡了一下午,到傍晚才醒。他无奈地对我的母亲说:“哎,这孩子没遗传我的酒量,得多锻炼才行……”母亲打趣道:“酒品倒是遗传了你的,沾酒就睡!”
  如今我们提倡适量饮酒,怡情助兴即可,一来是为了身体健康,二来也是为了生命安全,酒精的作用下,理智就无法正常运行。关于酒的记忆有很多,过年饮酒是最轻松最愉快的,微醉时人们互相敞开心扉,说着平时不会说的烦恼,表达着真实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评论世间大小事,真真儿有趣!
  “卤鸭小菜桌上摊,我与父亲把酒端,两盏淡酒始微醺,缘是离愁心头翻。2014年8月30日。”这首小油诗是我即将离家远赴异地求学前夜饭写照,父亲和我说了很多道理,我却没记住几句,只记得我的感受是感动,倘若没有酒,恐怕已落下泪来。酒,帮我们释放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心情。
  煮浆糊、贴春联、过灯笼、点旺火、放烟花、包饺子、喝助兴酒,仪式感十足的过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春节记忆。我虽不爱喝酒,但每年过年陪老父亲小酌一口的习惯雷打不动,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喝酒的度数越来越低,说的话越来越多,叮咛嘱咐,句句承载着父爱,空气中挥发的酒精,温暖而清香,浸润着世世代代的亲情。
  这,就是“醉”年味儿!(成都 李凝七)

    番外: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长幼以次贺拜,进屠苏酒。”此酒经唐代名医孙思邈热情推荐而流传。而久之,春节饮屠苏酒便称为民风民俗,遍及全国各地和多个民族,朝野共之,代代传承。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图为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念杨绛:唯愿喜爱胜“刷屏”
  2. 党员老爹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 傅雷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