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传统,快回家!
周成洋

  

  2014年9月8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我们亲爱的中秋佳节,这意味着我们将有一个小长假可以好好休息一番,也意味着又有一波电话潮将要席卷开来。那些不能回家团圆过节的人大抵是要在电话中倾诉思念情长的。不得不说,电话真是一个好玩意,这应该是文明创造的另一大奇迹了,远在天涯近在咫尺,满足了很多在外奋斗者的那抹恋家情节。

  其实,过节不过节的对于大多数年轻学子来讲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他们眼中,法定节假日最大的消遣就是时间资本的增加,在他们为学业繁忙而感枯燥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更可喜?这估计是他们最乐此不疲高喊节日万岁的理由了。可惜他们真正记住的是假日,而非节日。当他们真正理解节日含义之时,应该是在他们对节日文化心有共鸣之日。但无论怎样,节日名目还是潜移默化地根植到了他们的骨里,这一点却是可贵的。

  毕竟年纪尚轻的学子们还没有那么多的愁绪,也没那么多的感慨,他们没有经历工作、生活的消磨,自然也不懂得一个节日的重要意义,更难体会到负面情绪之外的真情涌动。而这些真情迸发后的疲倦与惘然,我却是深有体会的。回到家躺在床上,空荡的房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常备的食材,甚至连包泡面都没有,这样的日子总是欠缺什么,却也就这样安心地过着。

  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或多或少,有的人将思乡之情埋藏得很深,有些人则浮于眼眸。毕竟我们是有血有肉含着真情实感的人,终究是骗不了自己心中的那丝被触动的愁。那些和我一样大学便一人背着行囊离开,毕业了便一人提着行李再到一座陌生城市的朋友,想必你们与我一样更能理解心中似有若无的绵绵情愁:因为是一个人,所以更忙碌,在我们的时间被大量工作挤占之余,偶尔的对家的盼念是一种自我慰藉心灵的方式。

  中秋节的特别之处其实很直白、很普通,就是想家了,一点也不矫情。中秋节是一个让人睹物思人的日子,只要看到月饼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自己儿时过节的场景,大家伙互赠月饼,并非谁家有了喜事,而是因为今天是中秋节。处处洋溢的是一股温暖的让人酣睡的善,这种善更是承载了无数漂泊青年的无奈与惆怅。身在异乡为异客,自然是会有些自怜自艾的苦情,我也免不了入了这俗套。

  中秋节自然不会是我一个人的中秋,也是另一些人的中秋。望着满圆的月亮,就在远处的南方,还有一群人在凝望着她的皎洁身姿,天涯共此时。我也会猜测,或许在他们的眼中肯定也有个我。他们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那些被时间隔绝了的故人,他们也都在月下。我们都将自己的心声留在了月中,这就是中秋节的魅力。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等,还有大大小小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节日,但是现在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也就只有我能报出名字的那几个节日了。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宣传力度不强是关键原因。我之所以会在中秋节滋生乡愁,那是因为我一直都以为这应该是个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天上月圆地上家圆才是真的圆满。可是现在的人对很多节日都不了解,更遑论能够产生节日情愁的共鸣了。

  我甚至认为,每一个被忽视的传统节日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情怀”。她们有自己的哀愁想要与旧人说,可惜旧人不在今人难懂,也就只有与月倾诉,闪亮的圆满兴许就是她们愁绪的沉淀。消亡的传统亦或是被埋没的节日,她们何尝又不是另一个我,在漂泊,在流浪,在闲暇时追昔,在繁忙时庸碌。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
热度
更多>>
  1. 脍炙人口的游记去哪了?
  2. 一个漂亮多了美却少了的时代
  3. 文坛大家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