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时代的定力
覃爱玲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明显进入暴恐活跃多发期。暴恐活动不仅迅速从新疆一地蔓延至北京、昆明等内地重要城市,且在疆内也呈现出频率更快、烈度更大、手段更残忍等特征。

  人们明显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反恐时代”。

  针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包括在全国范围加强安保措施,给基层警察配发实弹枪支,给予现场人员更多开枪权,对新疆,尤其是较为偏远落后的南疆地区实行更多的扶持政策等。

  不可避免的,社会上,有一些人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解读。

  不可否认,当前不仅是中国,而且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较为活跃的暴恐活动与特定人群有一定联系。但如果据此形成社会对特定族群的歧视,则正是在完成暴恐分子“未完成的工作”—因为暴恐分子虽然手段残忍,但能造成的现实伤害是有限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寄望通过暴恐活动造成对人心理的影响,破坏社会的正常生活,尤其是绑架属于特定族群的人群,使之形成与主流社会的更大隔膜与对抗。只有这样,他们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的行动,才可能被放大为几百万、上千万人的行动。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具体到每个个人,除了以坚决严厉态度和手段打击一切现实的暴恐威胁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常态思维,不在暴恐事件的刺激下做出自乱阵脚之事。一方面,坚持在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思维,从长远利益出发行事,不为其所扰乱;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大多数人的人性和常识,对来自特定族群的人群以常人待之。

  两年前,笔者在新疆和田碰到一位从北疆到南疆工作的汉族大学生,说起仅仅是七八年前当地的民族关系,他颇为怅然。

  那时他大学刚毕业到当地,路过一个村庄,看路边人家的杏长得正熟,不禁嘴馋,于是就跳着去摘。然后看到一当地中老年女子拿着棍子朝他走来。他想这下麻烦,要被人追着打了。谁知,那女子走到跟前,朝树上“噼里啪啦”一阵打,热情地招呼他:“吃,吃!”

  在这种无间的民族关系下,暴恐活动即使有,为之辩解的人也会极少,不可能对整体社会造成真正伤害。

  据笔者个人在南疆的经验,民间虽然存在某些不满之意,但对于真正为自己考虑的人或事,一向是真诚善意的。不少在外人看来似乎来自于某种观念或者情绪的行为,其实也有着更为现实的原因。

  比如,近几年在南疆迅速推进的双语教育,在现实中受到来自民间的各种议论,而笔者在和田某乡下曾碰到对之连声夸赞的当地农民。问为什么觉得好,回答是:老师对孩子好,汉语教得好,维语也教得好。现实是,正是这些如此简单而又重要的因素,有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好的执行,才使得双语教育引起一些人的议论。

  一方面,要尊重人真实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另一方面,也要以常人思维解读大多数普通人群,方能对世界有正常的理解,在应对时,也才可能举措得当。(覃爱玲 高级记者 本文发表自南风窗)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
热度
更多>>
  1. 1、对城市生活的三盼
  2. 2、雷雨笑场,什么缺场?
  3. 3、从甲午海战到甲午舆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