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正在消解的进化驱动
曾鑫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再到马克思将劳动视为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准,在人类认识自身的不断探索中,“劳动”逐渐突破神学思想的重重阻碍,从而被真理的追随者视为人类进化的驱动,它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乃至一切!
  然而,“劳动”作为创造人类文明的驱动力,也正在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消弱起来。社会科技和文明的高度发展,让当今世界的年轻一代开始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为丰富的辅助工具,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人们的双手逐渐从原始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洗衣、做饭等传统生活中的基本事务不再需要消耗人们身体里的能量,而传统的农耕生活也再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式,规模化、机械化的耕作和全球配送系统,人们不需要参与耕作便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食物,交通也变得更为便捷,日行千里从神话变为现实。科技成为创新驱动力,带领人类走向未知世界,而传统的进化驱动则在科技的道路上逆向行驶,渐行渐远……
  伴随着劳动力获得史无前例的解放,一些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了远离甚至躲避体力劳动,这种趋势尤其体现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在社会家庭中,少有的必要的体力劳动被父母等长辈或雇佣者所包揽,新生的年轻一代已经少有接触体力劳动的机会,而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并无兴趣和毅力去接受一项诸如拖地、洗碗等在他们看来十分枯燥的体力劳动任务。而在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早已被时代所淡化。打扫操场,教室等义务劳动被雇佣者所包揽,个人生活劳动也被无孔不入的校园商业所消解。正式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已然已经与多数人的身体绝缘了,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身体绝缘的同时,人们也已经在思想上筑起了抵抗体力劳动的坚决防线。
  在家庭,通过艰苦劳动创下家业的老一辈,却难以将这立身的法宝再传给下一代,下下一代,以爱之名,让长辈们不再愿意孩子们承受一丁点的体力劳动,自己吃苦,让孩子享福成为了部分家庭的价值观。而在高校,当学生被要求进行义务劳动时,抵抗体力劳动的意见就会瞬间集中起来,以集体的诉求和团队的力量抵抗体力劳动。他们相信,将体力劳动打包给雇佣者将为社会创造就业并且可以把高素质人才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从事更加有价值的创新活动。这种似是而非的悖论为人们逃避劳动提供了绝好的庇佑,在这样的逻辑下,体力劳动成为了社会进步的负担。
  然而,我们真的已经进入了“再也不需要吃苦”的时代吗?创新驱动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是否就真的摈弃了劳动的价值?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回眸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每一次的进步和飞跃恰恰都来自劳动的驱动。
  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正是劳作让人们在生活生产的探索中发明了石器,从而引领人类通向文明之路;从蒸汽机到工业革命,从计算机到信息时代,正是人们在劳动中积累的智慧才让科技得以改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格局。劳动作为一种社会驱动力,它在起着创新源泉作用的同时,也在起着精神凝聚的作用。
  《国语》中将劳动与否视为善恶转变的根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敬姜在《论劳逸》中系统朴素地论述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的道理,此之于国家,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而之于家庭,发扬劳动美德,重视劳动在人格培养和家风形成中的积极作用,也是一个家庭长久和兴盛的基本。
  因此,于社会,于家庭,劳动都是必不可缺的力量,科技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解放是劳动驱动社会进步的结果,而非人类在获得便利后摈弃劳动的理由,劳动作为“进化的力量”,仍在不断的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前进,“继续吃苦”,不仅仍是创新驱动力产生的基础,而且也将永远是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让我们重拾体力劳动,拯救这正在消解的进化的驱动。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大国工匠"的成功学:摒弃成功执念
  2. 老兵日记:乱世少年 九死一生
  3. 传统文化之我见 | 三叹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