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人人护鸟让草海成为“鸟类的天堂”
发表时间:2015-03-1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3月18日电(记者王念 杨洪涛 李平)三月的草海,波光粼粼,阳光明媚。59岁的臧尔军像往常一样,撑一叶小木舟,载着50余斤玉米,缓缓驶入草海深处,给栖息在此的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投食。

  臧尔军在草海边上守护候鸟已经整整十八年了。

  草海位于贵州西北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海拔2171米的淡水湖泊,因水草丰茂而得名。由于地处云贵高原,草海有“高原明珠”的美誉。

  “现在的草海可以说是‘鸟类的天堂’。每年,这里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颈鹤在内的228种鸟类在此过冬。”草海管理局业务科科长李振吉说,目前草海候鸟总数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

  在夕阳辉映下,跟随撑船人祖大琴进入草海深处,记者看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颈鹤一只接一只地掠着湖面飞,黑色水鸟不时噗上噗下地钻入水中嬉戏,黄褐色的赤麻鸭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苍鹭、鸥鸟、斑头雁等鸟类在湖面徜徉。

  谁又曾想到,这样的场景,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人为的“围海造田”,候鸟众多、湖面宽广的草海,水域面积从45平方公里一度减至5平方公里,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甚至产生了人畜饮水困难、候鸟他迁的一系列恶果。到20世纪70年代末,草海湿地和水鸟几乎全部消失。

  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决定对草海生态进行恢复。生活在草海周边的村民也逐渐认识到,草海重新碧波荡漾,候鸟重新“回家”,当地干旱、冰雹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于是,“人人爱鸟、人人护鸟”的氛围在草海逐渐形成。

  被喻为“鸟巢村”的草海村白家咀子,住着740多名村民,每年农历九月九,黑颈鹤陆续飞抵村子旁的浅滩越冬。一旦草海湖面出现冰冻,三三两两的候鸟就不时飞入农田菜地觅食,村民们对候鸟的“偷嘴”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没有哪一家会真正驱赶这些饥饿觅食的“贵客”。80岁的祖正文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以身挡猎枪”护鸟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居住在草海周边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影响下,没有谁会爬到树上掏鸟蛋,或用弹弓打鸟。

  今年2月份,一只在草海越冬的灰鹤因为受冻不慎撞上树枝昏迷,草海镇郑家营小学的学生祖数和与祖继育发现这只受伤的鸟,立即脱下外套将其包裹,带回家中及时给予救治,并向草海管理人员报告。

  “多亏两名小学生及时救助,那只受伤的灰鹤才能重飞蓝天。”李振吉说,这些年,政府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生态保护教育,草海周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鸟护鸟意识有大幅提升。

  为了让候鸟安全越冬,草海管理局还聘请几十名候鸟管理员,在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天气较为寒冷的时节给鸟类投放食物,去冬今春共投放食物50多吨。“像臧尔军这样十八年如一日给候鸟投食的管护员,已经与众多鸟类成了朋友。”李振吉说。

  据观察,去年冬天,来草海越冬的珍稀鸟类超过10万只,为恢复生态和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最多。今天的草海因鸟而美丽,村民因鸟而安定。从小生活在草海周边的村民苗旗学说:“每年冬天,当遮天蔽日的候鸟再次回到草海时,大家就像看到外出务工的娃儿回家一样,很开心。”

责任编辑:王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