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位大户的8年种粮路:政策越来越好 种田越来越顺
发表时间:2015-03-1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3月17日电(记者王贤)随县的蔬菜、香菇,曾都的山茶油、茶叶,广水的槐花蜜、柑橘蜜,甚至恩施的野猪肉、鸡蛋……走进湖北随县种粮大户肖保新在随州市区新开的农产品超市,仿佛置身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博览会。

  “这里大多是随州合作联社成员的产品,也有一些是外地的合作社送来的,我们现在是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到年底还要再开20家这样的超市,还要搞电子商务在网上卖。”肖保新说,“种了八九年田,总算见到了阳光。”

  2007年,在深圳做生意的肖保新看到村里农田大多闲置,嗅到国家惠农政策的春风,决定回家种田。当年9月,他尝试承包土地近两百亩,随后连年增加,直到去年的2600多亩,成为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说起这些年的酸甜苦辣,肖保新说,自己从小在随州市区生活,完全不懂怎么种田,刚开始都是瞎碰乱撞,3种药可以一起打的,我安排人分3次打,第一年就损失了10多万元。“那时候,别人都说我是疯子,大家都不种地了,你还拿700元每亩去流转别人的地种。”

  熬过了起步阶段的彷徨、无助和不知所措,肖保新在2010年迎来了大丰收。那一年风调雨顺,他种的1100亩田亩产达到700公斤,一亩田能赚600元。

  “那时候信心爆棚,第二年又流转了几百亩,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碰到了连续三四年的大旱,天天为水发愁,有时一连几天不能睡觉。”肖保新回忆道,2011年到2013年,自己投资数百万元,一年到头忙得不可开交,却没赚到什么钱,有的年景还亏损不少。

  记者近几年曾多次采访肖保新,见到他都是愁容满面。春耕时为购买农资、没水灌溉、插不下秧发愁;秋收时担心没地方晒稻谷、装粮食,好不容易收上的粮食卖不出个好价钱,一年到头为动辄数百万元的农资农机款、土地流转费发愁。

  “最难的是2013年,光抗旱就花了30多万元,还是有400多亩颗粒无收,一把火烧了,真是欲哭无泪啊。”肖保新说,“年底没钱付土地流转款,只能通过担保公司以15%的年息从银行贷款80多万元,其中的10%作为保证金,交给了担保公司。”

  “好在都熬过来了。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不可能让我们种粮的人一直亏下去,这几年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肖保新说,现在国家支持土地流转,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政策越来越好,种田越来越顺。

  如今,肖保新已经把田种到了国外。他拿起店里正在卖的一种米,笑着对记者说,这是合作社几个股东在柬埔寨种的田里收获的米,没用化肥农药,不折不扣的绿色食品。

  “去年在那边种了2000多亩,每亩能赚600元,自己马上就要去金边考察,准备扩大种植面积。”肖保新的脸上满是憧憬。

责任编辑: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