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关键在于“强基层”
发表时间:2014-09-2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9月21日电(记者 张玥)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等问题,黑龙江省从今年9月起全面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管理,并推出“限治病种”制,争取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

  这项政策出台后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基层医院医生水平和医疗配备参差不齐,基层医院能不能看得了病?

  黑龙江省富锦市民侯宇的70多岁的老父亲前不久体检时查出心电图不正常,被怀疑有心梗迹象。这可急坏了一家人,全家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后,决定带老父亲到哈尔滨市的哈医大一院就医。“同样都得折腾,我不如找个更好的医院。我们这儿(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行。”侯宇告诉记者。

  像侯宇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

  对此,一些大医院的医生表示,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注重“强基层”,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增添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卫人员的技术水平,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大型诊疗设备的缺乏,基层医疗机构不可能在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诊疗水平上达到大城市三甲医院的水平。这也和两者的分工有关。病人和家属应该有合理的预期。

  在齐齐哈尔市一家卫生院担任院长的杨志华认为,基层医院存在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由于缺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落后,辅助检查手段欠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水平也不够高。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敢接受从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

  要解决“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问题,国家应通过大医院接受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习、进修,大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等方式,继续提高基层医卫人员的技术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要缓解“看病难”,满足人们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必须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运用价格杠杆,如调整医保报销比例等手段,控制不合理的越级诊疗,避免患者为感冒等常见病一窝蜂到大医院就诊的现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为此,必须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以缓解并彻底解决公立医院医生技术与服务价值被低估、医院通过过度检查收费或卖药维持运营、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医患不信任和矛盾。

  要让患者对分级诊疗“买单”,关键是要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基层得到共享,让基层医院的实力“硬”起来。同时,完善配套的政策支持、各级医院间的信息互通也是推进分级诊疗必不可少的。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继续“强基层”,进一步扶持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和服务能力。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从今年起连续3年为基层乡镇卫生院选派3000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改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缓解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同时,还配套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计划等。

责任编辑:王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