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的“群众路线” :“跑红军”到“过队伍”
发表时间:2014-12-0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2月1日电(记者肖正强 张玉洁)甘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到达部队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红军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最终走向全国,走向胜利。

  从“跑红军”到“过队伍”

  “天天‘跑红军’,可谁也不知道红军啥时来?”91岁的周尚仁回忆。

  “跑红军”是指群众听信了反面宣传,跑出去躲避红军。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攻破腊子口,到达甘肃宕昌的哈达铺。12岁的周尚仁目睹了红军进入镇子的过程。

  “他们着装一律,官兵不分,服装陈旧,脚上穿的都是布条编的‘片儿鞋’。”周尚仁说,看到红军队伍中有妇女和小孩,乡亲们才放松了警惕。

  64岁的会宁人王文奎回忆:“我妈说她看到队伍中有十几岁的小孩,觉得很可怜,就拿馒头给他们吃,还找来童子尿给他们搓洗冻伤的脚。”

  “红军就住在镇里的空地上,不抢东西,也不惊扰百姓。”周尚仁说,百姓对红军恐惧因此逐渐转向了同情和支持。

  当时只有6万人的会宁,保证了近7万名红军将士战斗、生活所需。仅郭城驿一个镇就为红军提供了约70余万斤的粮食。哈达铺,则被称作“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会宁人称呼长征,有个亲切的话儿叫‘过队伍’。”61岁的姚绶华说,“‘过队伍’快80年了,我们还是非常自豪。”

  仁义之师

  进入甘肃后,红军及时颁行了《回民地区守则》。周尚仁现在还能记得守则的部分内容,不经允许不能宿营在回民村,不借用回民的锅碗,不随意进清真寺……

  该守则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民族政策,得到红军官兵严格遵守。红军因此得到了回族群众的拥护,并有了回民独立师和回民自治县。

  周尚仁说,哈达铺的前清秀才张炯奎写过一首歌颂红军的长诗,诗里说“只道伤惨同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

  1935年秋,红军离去那晚,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打着灯笼,擎着火把,护送红军北上。

  周尚仁犹记得,“那一晚,夜如白昼。”

  双联行动延续长征群众路线

  甘肃绝大多数市、州都留下了红军战斗的足迹,绝大多数县红军过境都建立过红色政权,有上万名陇原儿女参加红军。

  新时期长征中的“群众路线”仍在延续。

  红军经过的宕昌、会宁等地,因交通、干旱等因素一直处在贫困状态。30多年前,有1000余万人不能解决温饱。甘肃率先组织了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全省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宣布达到稳定温饱。

  2012年2月起,甘肃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6万个贫困村和67万多贫困户获得帮扶。截至2013年,甘肃有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水平,贫困人口减少140万人。

  而现在,着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在新的冲刺点上深化扶贫改革,新一轮的扶贫攻坚又踏上征程。

  

责任编辑:项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