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可以收尾 建设永在路上
发表时间:2014-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写在“群众路线大家谈”征稿结束之际

    “群众路线”牵动大家视线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大家谈》栏目的“今天,怎样走群众路线”系列讨论也告一段落。

  一年多来,《大家谈》共刊出40期116篇读者文章,而投稿邮件高达6700多封,有退休工人、基层干部,有部队军人、在校学生,也有地方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长期研究群众路线的学者,他们的经历不同,反映的问题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四风”深恶痛绝,对“群众路线”真心拥护,对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有着深切的期盼。翻阅这些来稿,一次一次感到,中央作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不仅切中执政党建设的要害,更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还记得那个“特殊的批评”。今年两会期间,临时调整版面栏目,《大家谈》暂歇两周。一位基层党员打来电话表达不满:办个群众路线的栏目都不能持之以恒,怎么劝人家走好群众路线?

  此言固然有些误会。但“批评”的背后,反映了广大群众最真实的心态: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最害怕的就是不能“持之以恒”,最不满的,就是上上下下把它当成一个任务、一场运动。

  联系群众是要求也是需求

  “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无数读者的来信思考,正是对此论断的最好证明。

  湖南读者成新平在来稿中提供了一个故事:某村发生森林火灾,一个镇干部喊村民救火,任凭他声嘶力竭,却喊不动一个村民。另一个村河水徒涨,一个乡干部直接叫着不少村民的名字组织抗洪,大家齐心协力,迅速加高堰堤。“喊不动”的原因,恐怕就是“喊不出”。

  “五十年代摸得到脚,六十年代握得到手,七十年代听得到话,八十年得看得见影,九十年代闻得到灰。”浙江读者曾校讲起这段民间总结后追问:如果从来也不去群众家里坐,不识老乡是何人,群众咋能认得你?支持你?

  “新的时代,人民群众的诉求,对执政党的要求,改善党群关系的渴求,在不断增长。”——《大家谈》系列开篇时,曾归纳这三个“求”。当活动结束之际,有读者建议再加一个“求”:跟群众亲些,离基层近些,不只是上级的要求,更是党立足发展的需求。加得好!这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只有留在人民群众当中,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扎根生长的营养,获得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期待作风变化成“内化”

  有位经常下农村调研的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中央取消农业税之后,有许多农民却诉起苦来,说千好万好,就有一样不好——又少了见村干部的机会。原来,过去村干部收税,会顺便来聊聊家常、问问疾苦,有问题也能积极回应。现在,税不收了,干部也就不见了影儿。“还不如收税那会儿好!”——说者当成段子来讲,听者却笑不起来。

  民心所怨,是差距所在;民心所向,是目标所在。

  打通阻断党和人民的那堵墙,需要实实在在、化解人心的行动。有位基层干部反映,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了,他主动去敲群众的门,对方隔门相问:你来做啥?俺家没犯事儿!他在文中写道:进不了村民的家门,就进不了群众的心门。推开这扇门,甚至群众主动敞开门,就看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真干、真拿群众当亲人。

  让人欣慰的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好似一场及时雨,开始润泽了日渐干涸的党情民意。从来稿内容的变化就可见一斑。活动刚启动,读者多是“吐槽”。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查摆问题、整改措施,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作风之变,点赞的多了,主动“夸夸我们这里的干部”的也明显多了。这样的变化,正了党风,净了民风,更赢得了民心。

  当然,变化中也蕴藏更多期待。正如不少读者所言,现在最担心问题反弹,最希望作风建设常态化。一位读者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他说:期待这些来之不易的变化,最终能够内化于党员干部的心中,希望明年、后年以及长年,风更清,气更正。

  这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曹鹏程) 

责任编辑:张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