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新媒体条件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发表时间:2014-12-29   来源:学习时报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切为了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没有变,“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也没有变,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基本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定位虽然没有变,但其具体方式已经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变得更加高效、深入,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对党政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善于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网络话语体系开展工作,就会陷入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描述一些干部时所说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怪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掌握新媒体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特点。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媒体,人们工作、学习、生活都已都离不开网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新媒体的放大效应也很明显,社会公共事件的处置应对时间大大缩短。急切需要克服和改变的缺点有四个方面:网络失语,对群众呼声不重视;一味封堵,对群众意见不尊重;阵地缺失,与群众联系不密切;能力不足,对危机管理不精通。这就要求我们应把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纳入到当前社会管理的范畴,并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投入相应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注重把群众工作做到网上。2014年初,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客、微信等开展党的活动,拓宽党建工作网络阵地”。在网络时代,群众大部分已悄然变成今天的“网民”。群众在哪里,就要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一是建设好开展群众工作的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微博、QQ、微信、电子信箱等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大力推进政务微博、微信建设,把它们建设成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通道、下情上传的新渠道,成为汇集民意的强有力平台。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群众工作专业队伍,着力加强对网民心态的了解发现能力、网络议题设置能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能力。二是构建好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信息化体系。用数字化手段全面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市场资源以及网上行政办公资源。三是建立网上网下的联动保障机制。网上承诺事项,要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对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多维度宣传。

  充分运用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除常规工作需要尽快实现信息化以提高效率和成效外,在特殊地区或执行特定任务时,其临时性、突发性、紧急性尤其需要信息化的便捷和高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联系、动员群众,如灾害预警、反恐维稳等。如在抗震防灾工作中,监测到地震波信号后,怎样将险情在极短的时间内通知到广大群众呢?(也就是如何“到群众中去”呢?),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人防部门、都有防空警报,但目前除每年象征性地在9月18日拉响防空警报外,别无他用,完全可以将地震监测部门的险情信号与人防部门的防空警报结合起来,在监测到地震波信号后、灾害到来前的数十秒内迅速发出警报(设定一个与防空警报不同的声响并做好宣传工作),紧急警告城乡居民避险,几秒到十几秒的逃生时间就可以极大地减少伤亡。这就是一个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最快地发送给尽可能多的人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已经日渐普及的智能手机,在手机上安装地震预警软件,一旦专业机构监测到足够强的地震波,手机会立即收到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避险(如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的地震预警软件,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再如在反恐维稳、抓捕逃犯行动中,也可以利用正规基站或“伪基站”向周边群众投放敌情通报、安全预警、奖励举报等信息。在一些维稳重点地区,为解决现阶段入户走访的盲目性和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可以利用移动通信平台监测从外地进入本地的手机信号以及手机信号聚集情况(就像我们每个人到了另一个城市总会收到欢迎信息一样),做到有所准备。

  类似的应用还有很多,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在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李向东 新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