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代表委员谈如何创作:深入生活一线 讲好中国故事
发表时间:2015-03-13   来源:人民日报

    两会期间,文艺界代表委员就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等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创作须关注现实、有家国情怀

  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委员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家难免受到市场的影响,受到文化产业的影响。浮躁的社会会影响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态度。好的艺术创作里应包含着一种家国情怀。

  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唐栋委员认为,最近一段时间,文艺界风气有了很大好转,文艺工作者敏感性提高了,浮躁之气减少了。要将好的风气继续贯彻下去,同时,文艺工作者要关注现实不回避矛盾,为人民鼓与呼。

  广东歌舞剧院歌唱家李素华委员认为,艺术是从人民中来,应该回到人民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我们,艺术要接地气,要为人民服务,要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国家一级编剧、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认为,我们需要自觉地智慧地去创作,而不是让市场牵着鼻子走。观众读者不是无关紧要的他者,有我们民族的下一代,有中华文化的未来。创作者要真正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写出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文化惠民要真正走下去、扎下去

  河南省安阳市豫剧团团长崔小田代表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在群众中发现时代风采。只有坚持不懈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文艺工作者才能感受到群众的呼声,才能创作出群众满意的作品。

  河南省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李金枝代表认为,只有扎根于人民的实践,文艺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唱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剧目。

  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代表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更与每个人紧紧相连。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离不开人民群众这潭活水,而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和普通人的距离更近了。

  国家一级演员赵葆秀委员认为,推动建立国家级重点院团下基层巡回演出的机制,并应纳入文化惠民工程的范畴,由政府给予专项补贴,演出单位和剧场直接运作,施行低票价的公益性演出。

  北京市文联主席张和平代表认为,我们的文化资源要向基层、向人民倾斜,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但绝不只是盖剧场,应该注重综合的文化设施。我们有大量的专业文化团队,他们应该和业余的、基层的群众文化结合,真正地走下去、扎下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思想高度概括,提炼精准。当前,宣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佛教、道教的寺院与宫观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之一。(综合本报记者王珏 王昊男 余荣华 成慧 李坚 寇江泽 胡妍妍 银燕报道)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