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红色基因融入广州城市肌理
发表时间:2021-05-18来源:经济日报

  红墙黄瓦、殿檐斗拱……广州繁华闹市间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5月的骄阳下更为亮眼。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出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如今,农讲所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今年旧址翻新后,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打卡。”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副馆长雍玲玲介绍。

  广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文化历史的英雄城市。近年来,广州用足“绣花”功夫锻造城市文化之魂,将红色基因嵌入城市肌理,做好“文明”文章,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今年4月,广州发布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过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广州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优势。《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将全面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在广州越秀区,全区集聚了31处红色史迹,为讲活丰富的“红色故事”,该区推出全市首个“红色公交”移动宣讲站,将辖内70处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及24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254个党群服务阵地打造为党员群众“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同时,越秀区推出6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串联起3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市民、游客纷纷前来体验“行走中的红色党课”。

  在广州,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岭南文化的存续为城市发展留住了“根”,岭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也与城市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走进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板路、红砖洋房、大榕树,不少市民正在树荫下乘凉小憩。旧南海县社区曾是明清时期南海县衙的所在地,这里留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岭南风情十足。而在改造前,这里空间杂乱、设施陈旧,街巷夜间灯光昏暗。如今的旧南海县社区,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大公报小广场、“三家巷”微型博物馆等小景点,群众有了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社区还会组织在广场看红色电影。”居民李志敏说,社区民众一起重温红色记忆,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今,漫步永庆坊,西关骑楼、古风古韵的麻石小径……西关风情扑面而来。这里有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广绣、广式珐琅、广东醒狮等1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街区,是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72岁的街坊徐朝江从小就在永庆坊附近居住,他经常到永庆坊听大戏。他说:“街区修旧如旧,更具岭南特色了,也留住了我们老一辈的乡愁。”

  据悉,广州将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增强广州在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城市的地位,推动实现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记者张建军)

责任编辑:杨 学静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