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87302_21n.jpg
上榜好人
赵希海
上榜理由
回归大山是伐木工的心愿。当赵希海放下斧子拾起树种时,实现的是一种救赎,拯救的不仅仅是自己。当绿色变得单调和枯萎时,它刺痛了我们的麻木和欲望。25年,汗水、泪水和苦水相偎依,誓言因此崇高而庄严。山路弯弯,冬天里的白色行将褪尽绿色涌来,纯洁而美丽的色彩把老人高高托起,赵希海,大山深处的一座路标。
古稀老人义务植树25年:砍树能人还"心债" 捐树苗近50万株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发布日期:2014-04-23

    清晨,天蒙蒙亮,赵希海老人就踏着深秋的寒霜下地了。长白山区的冬天来得早,他要赶在冬天到来前,为苗圃珍贵的水曲柳树苗再松一遍土,并把晚秋的杂草连根拔掉。“这样苗子才长得快,壮实,明春上山才爱活。”他对眼前这些嫩绿的树苗就像对自己最疼爱的娃娃,充满慈爱和期望。
    整整25年,每天从早到晚,甚至梦里,他都是在大山里和被他看作“命根子”的树木忧喜相伴度过的。 
    截至目前,他已经为国家无偿捐献自己培育的珍贵水曲柳、红松种苗48.25万株,价值数百万元,为我们展开了一部老一代伐木工平凡而又传奇的人生。

(视频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1.面对秃山坡“伐木能手”痛心流泪 决心还债每天栽苗1000颗

  

    1938年9月,赵希海出生于扶余县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家穷,他没上过学。长大后,他随父母搬到山区居住,参加工作后来到板石沟铁矿,在那里炸山开矿。
    1958年,他调到湾沟林业局当采伐工。虽然工作变动,但还是没离开大山。那时,每天上班,他就是抡斧头砍倒一棵棵参天大树。大树带着呼呼的风声倒地那一瞬间,他都会心疼:这树得长上上百年,可一会儿工夫就被砍倒,砍树容易栽树难啊!
    后来,他手里的斧头变成了油锯。锯倒一棵树,仅需几十秒钟。后来,他竟因锯树数量多、质量好,成为林场“先进工作者”。直到1986年,林场森林资源接近枯竭,他的采伐工作开始难以为继。
    一天傍晚,他走出家门,来到山上。夕阳下,远山苍茫,分外沉静,可是他眼里却没有多少绿色。面对光秃的山坡,裸露的山脊,他突然哭了:那里,我也曾砍过树,是我让这山变成这模样。大山死了,我却是个罪人啊!
    这一年,他调到了红石林业局继续做采伐工。不久,上级调减了林场采伐量,他渐渐闲起来。这时,他心里的想法渐渐坚定起来:我能不能去造林呢?把我自己砍下的树,在有生之年再重新补栽上,还清当年欠下的那些债。
    1986年4月初春的一个凌晨,一个人影悄悄向山里走去。
    他什么都没有带,只带了一颗内疚的心:我要还债,不然,子孙后代的生活只能比我还要惨。林业工人,没有大山,还能靠什么,靠大山,就要好好伺候大山,让它绿起来,让它活起来。 
    赵希海进山了,但只有林场领导知道。本来他连林场领导也不想让知道,可是手里没有树苗,只能向场领导要树苗。选择凌晨时分进山,是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天快亮了,他再悄悄下山回到家中,准备上班。
    他悄悄地栽了四年树,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赵希海在国有林采伐迹地里义务造林、补植。(资料图片来源:红石林业局网站)
    1989年秋天,林场开过退休职工欢送会,赵希海与几十名老伐木工这天正式退休。
    1990年4月初,林场周围山上白雪皑皑。他转了一冬天,发现八卦岭上那200多亩的“参后还林”地是荒地:要是不抓紧栽上树,就会被周围农民种上地。他悄悄找到林场领导,领导高兴地把46000棵树苗给他送到6公里外那片山坡上。看着一大堆树苗,他有些眼晕:一个半月种树季节,一天怎么也得栽完1000棵,才能种完。季节不等人哪,每天栽1000棵是个死任务,非赶在季节前把树栽完不可! 
    每天凌晨,赵希海不到4点就提着老伴为他准备的暖水瓶、咸菜和馒头,扛着锹镐来到八卦岭上,晚上一直栽到看不清树苗时,才疲惫不堪地下山。 
    一天下午,天降大雨,赵希海就拖着锹跑到树下避雨。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根本没有停的意思。赵希海急了:这样今天的1000棵树栽不完啊!想到这里,他猛地冲进雨中…… 
    东北林区的4月,乍暖还寒,雨天更是凉意袭人。天黑了,赵希海终于栽完了1000棵树,他蹲到树下时就觉得浑身发冷,直打哆嗦。雨还在继续下着,他想回家,可是竟走不动了。又饿又累又冷的他挣扎着刚站起来,就摔倒在泥泞中。 
    这时,林场一个工友路过,就把他背回家。而家中,老伴正焦急地等待他回家,儿子也刚准备上山找他。 
    
……
    一个半月过去了,他终于栽完了那46000棵树。
2.“还债”惹恼当地农民 临危不惧:命可以不要,但不管谁,毁树不行

  

    那年春天,当地一位农民原本打算在一块空地上种人参。赵希海看到他在地里忙乎,就劝他不要种人参,那样没法造林。可那个农民根本不听:“你造林,我种不上人参,吃饭你管啊?你不是造林,是造孽!”这话气得赵希海浑身直哆嗦。他暗想:劝你不管用,我就抢先栽树,看你怎么办?
    当天晚上,他打着手电移植了4000多棵水曲柳到地里。
    第三天,赵希海发现地里光秃秃的,树苗被那个农民拔个精光。那个农民来了,赵希海冲过去:“你把我的树苗给拔到哪去了,快还给我!”农民也大喊:“那苗子是我拔的,怎么地吧?你成天到处栽树,别人想种地都不行。”说着,举起镐头要刨他。两人虎视眈眈地僵持着,3个多小时过去了,农民一跺脚:“不跟你一般见识,我上别的地方种去。”愤然而去。
    林场前山有一片100多亩的空地,本来种完人参后就应该还林了。可是农民还要当耕地种。他去了,跟农民说:“种地不行,这块地我今年得栽上树。”农民就骂他傻子,说他心太坏,诅咒他死了没人抬。
赵希海十分平静:“嘴是你们的,随便怎么说都行。反正这是还林地,我就把树种上。” 

 赵希海(资料图片来源:人民网)

    他栽上树,第二天就有人把树苗拔出来。他去一看,心里一疼,眼泪就夺眶而出。擦干眼泪,他再次把树苗栽上。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三年,那些拔树苗的人都不愿再拔树苗,那片地终于长出新绿。
    一天下午,赵希海辛辛苦苦刚把一块空地补齐树苗。他刚坐下要休息,一个过去的老同事冲进地里:“你想找死啊?我开的地你也种树?”
    说完,就动手拔树苗。赵希海冲上去阻拦,老同事急了,就把赵希海推倒在地。赵希海刚站起来,他又把赵希海推倒在他。但赵希海说什么也不退却。老同事就威胁赵希海,手指旁边一个深坑:“你看这是干啥的。”
    赵希海犟劲上来了:“你想埋我吗?那我就告诉你,我的规矩就一条:命可以不要,但不管谁,毁树不行!”老同事见威胁没有奏效,只好拂袖而去。
    风波总算过去了,但赵希海心里更难受:为什么树对人有那么多好处,还是有人要这样自毁家园呢?

3.还清“心债”,赤诚汗水浇绿山谷沟壑

  

    栽树没有树苗不行,就要育苗,育苗没有树子,怎么办?赵希海的办法非常简单,却十分遭罪:在林区冬季,走出温暖的家,冒着严寒到山上的老林里打树子。
    这些年的冬天,赵希海都要和儿子打下近百公斤水曲柳或者黄菠萝等珍贵树种的树子。在林区,这些树子明码标价也要10多万元。但赵希海把它们全部种到了苗圃里。而他的苗圃也有一些来历:
    林场办公楼对面马路边上,有一片过去一直长满荒草的甸子,因为地势低,一年四季湿涝不堪。林场曾经在这里种过花草,但最后都因水涝,花草枯死,成为废弃地。
    夏季的一天,经常义务为场部街道打扫卫生的赵希海,淘完厕所扫完街道,没事就坐在马路边上,一眼看到那片荒草地:把这片地改造成苗圃,真能育出好树苗。
    他马上找到林场领导:“我想把对面那块地要下来,建个苗圃。”林场领导当即答应,他马上把全家人带到这片荒草地里。一连几天,全家人日夜不停地砍荒草,挖烂树根,铲草皮,一点点地整修出两亩多地,他又从别的地方挑来一担担黑土,将土地翻腾了两遍。 

上世纪90年代赵希海植的树苗已经成林。(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为防地涝,赵希海特意将整个苗圃整修成为一条条3米多宽、十几米长的地格子……苗圃在第二年春天开始育种,而且全部是水曲柳、黄菠萝等十分珍贵的树苗。
    有退休同事算过一笔账:这块地要是种菜,每年得赚两万多块。赵希海不以为然:“育好树苗,给国家赚得更多,这账我比你会算。”
    2004年3月17日,因常年劳累,赵希海突患脑血栓,两只腿不听使唤。工友们听说后,给他判了残疾后遗症。
    赵希海暗暗着急:这样以后还怎么种树?他勉强在家里打了10多天吊针,最后逼着自己拄棍子硬要下地。他不甘心: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一定不能倒下,要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啊!
    一个月后,他自己拄着棍子勉强走到苗圃。一进苗圃,他痛心地发现,只几天没来拾掇,苗圃到处都长出一堆堆小草,几乎分不清哪是树苗,哪是小草。他扔掉拐棍,爬进苗圃认真地拔小草。
    这时,林场场长张伟杰到场部开会,正巧看到老人在苗圃里爬着,心里一惊:前两天刚去看过他,老人怎么又在这里?难道好了?站在场部门口定睛看了一会,张伟杰突然泪流满面:老人是拖着双腿拔草啊!
    他顾不上开会迟到,马上跑回办公室拿出相机,站在苗圃角落里,偷偷给老人拍了几张照片,才匆匆跑到会场上。会上,他含泪讲到赵希海老人拖着双腿育苗……
    二十多年来,老人共栽树18万棵,种树苗48万株。这些树和树苗,30年后其价值将达数百万元甚至几千万之巨。

4.父子“交接班” 子承父业:父亲走了前面的路 我必须得走下去

     ·

    2011年4月29日,在吉林省桦甸市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举行的希海植树日暨“绿色传承”仪式上,74岁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赵希海,将义务植树的大旗和为国家培育100万株珍贵树苗的责任,郑重地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景春,同时还向国家捐赠了他培育的15万株树苗。
   赵希海面容清瘦、黝黑、脸上布满皱纹,身躯略显伛偻,一双大手坚硬、粗糙,骨节突出,像一株老树。为了交接仪式,他做了精心的准备。赵希海穿着整洁的深蓝色套装,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胸前挂着3枚金光闪闪的奖章。
  在众人的注目下,赵希海将一面印有“全国植树模范赵希海”字样的翠绿色大旗郑重地交到了赵景春手中。
  41岁的赵景春比父亲高半头,和父亲一样清瘦、黝黑。双手接过大旗,赵景春用力地挥舞几下,绿色大旗在明媚的春光里迎风飘扬。

赵希海父子“交接班”。(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林业网)

    父亲的嘱托很简单:“植树要有诚心,植树的目标要超过我,为地球多点缀些绿色。”
  儿子的表态也很实在:“我不一定有父亲干得好,但一定学习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

    赵希海还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为国家栽100万棵树苗。如今,老人植下第一棵树的青山已经树木参天,周围那些从前把老人骂为傻子、疯子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布满老茧的一双手的力量。而越来越多的人把旁观变成了追随老人的行动。老人的儿子赵景春说:“前有车,后有辙。我父亲既然走了前头的道,我必然也得走下去。必须!”

道德点评:

 

    赵希海身为伐木工,目睹棵棵大树轰然倒地,尔后痛心疾首,励志种植树苗向大山“还债”。其中有两件事让我们震惊,一是作为林场“伐木能手”的角色转变,二是“还债”当中老人的坚守。25个寒来暑往,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缝补大山的累累伤痕,用顽强的信念描绘出一片片醒目的绿色。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没有树的山不叫山,伐木工人要把山“养”起来。今天,碧波荡漾的长白山,目睹着赵希海拯救绿色的厚重历史,这位古稀老人所做的,都是为了明天。
 
(责任编辑:卢阳)
网友评论
辛勤耕耘、绿化大地、造福人类、可歌可颂,向赵希海老人致敬!
    我敬佩这位老人,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纯朴且黝黑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我首先被这张脸感动。
    从伐木劳模到育林英雄,一个普通老人的朴素担当,映射着社会伦理转型的先声。赵希海的选择,给了我们环保的道德支撑。
吉林  2014.03
人物简介:
赵希海是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工人。1989年退休至今,根植青山、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凭借顽强毅力,义务植树18万多株,培育珍贵树苗48.25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这次被授予“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是继赵希海获得全国绿化奖章、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后的又一殊荣。
往期回顾:
关注内容: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