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626dcffa09148cc12c10.jpg
上榜好人
廖仲宾
上榜理由
“亿元班长”廖仲宾,一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炼钢工人,如一炉熊熊燃烧的钢水,用青春、汗水和智慧铺垫着中国工人的信仰,用坚强、毅力与责任和同事们一起凝聚起钢铁的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收获着沉甸甸的果实。对荣誉,他说:“要是没有企业的培养和身边人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荣誉越多,责任越重。这是一个中国工人的宽广情怀!
“亿元班长”廖仲宾:用眼“看”温度 凭“知识”炼钢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发布日期:2014-04-10

    2009年9月,当廖仲宾在巴基斯坦完成技术指导准备回国的时候,外方的经理把他留在办公室问道,你在国内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平均每月3000元人民币。廖仲宾回答到。那如果你留下来,我每个月给你3000美金,你看可以吗?那不行,廖仲宾笑着摇摇头。那你要多少工资才肯留下来呢?

    先生,对不起,不是钱的问题。我是中国工人,是我的企业培养了我,我才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炼钢技师,我只有在我的企业里,为我祖国炼钢,我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你回去,每天工作时间是那么的长,而工资报酬又不是很高,你留下来,我们可以给你工程师的待遇,只让你作技术指导,你有什么要求和条件,我们都可以答应你。巴方经理仍不死心地邀请道。什么条件都没有,谢谢你对我们中国工人的看重,我是一名中国炼钢工,我的一切都属于我的祖国。

廖仲宾。(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1.沸腾的钢水 燃烧的青春:廖仲宾边干边学 他是自习教室“熄灯员”

  

    1990年,廖仲宾从常州铁路中专毕业成为南车眉山公司的一名炼钢工。上班的第一天,跟着师傅来到炼钢炉前,望着炉内沸腾的钢水,看着师傅闲庭信步的操作,廖仲宾感觉到自己的青春也正在燃烧。但第一次的操作,却让他感觉到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当时,师傅临时让他往炉内加点石灰,他操起铁铲卖力地不停地往里加。在师傅喝斥的叫停声中,廖仲宾满脸羞愧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操作。师傅对他说,炼钢不是卖力气,加什么材质,加多少那是有科学要求的,虽然你在中专学习了很多,但那些是远远不够的。

    “用知识改变和改造自己,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当一名出色的炼钢工。听着师傅的话,廖仲宾暗暗下了决心。从此,他把工资花在了买书上,《铸造合金及其熔炼》、《炼钢500问》、《冶炼工艺学》是他手边经常翻看的书籍。不到两年,他就从炉前打杂工升为炉前一助。师傅看到他勤奋好学的劲头,心里也格外喜欢这个老实又倔强的徒弟。师傅告诉他,炼钢最难掌握的是过程温度,一般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3~5摄氏度。精确的判断炉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什么困难也挡不住这位年轻的小伙儿求知的热情。边学理论,边在炉前实际操作中去验证。为了练就一身真本领,他一炉一炉地盯,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一班下来,眼睛又疼又肿。在那些日子里,他的脸颊、颈部被炉温烧烤得脱皮,人也变得又黑又瘦。

    1995年,他成为车间最年轻的电炉班长。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廖仲宾又开始电大的学习。当同事下班后,别人在打牌,他就跑到附近电大里找教室看书。在电大,廖仲宾是自习教室最后一个离开的学生,同学们都喊他是自习教室的“熄灯员”。凭着这一股子钻劲,廖仲宾顺利地拿到了大专文凭。2004年,廖仲宾晋升为炼钢工技师,2007年他又成为中国南车最年轻的炼钢工高级技师。

2.追求卓越 铸就先锋品质:钢水优质率从75%提高到95%

 

廖仲宾。(资料图片来源:中国南车眉山公司)

    本世纪初,随着国内铁路装备现代化和重载高速进程的加快,对铁路货车走行部件内在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钢水成炉性气孔、夹杂物超标和优质钢水率低则是国内冶炼行业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
    看着一炉炉炼好的钢水因质量问题白白倒掉,廖仲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从设备原理、使用情况、操作工序、工艺要点上进行全面分析,常常通宵达旦地守在炉前。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攻克这一难题。
    从2001年至今,他所在电炉四班创造了连续5500炉钢水无成炉性气孔、无夹杂物超标的新纪录,被工友们称为“亿元班长”,为企业节约成本近600万元。
    廖仲宾敢于创新,2003年,他决定在班组率先实验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炉外精炼(吹氩)技术。
    “现在采用的这种新技术,既费工,又增加劳动量,别的班组都没有采用这种技术,我们何必呢?”有工友劝他。
    “如果我们能掌握这种新技术,会为企业创造很大的财富,现在受点苦,值得!”为了尽快掌握操作要点,廖仲宾率先在本班组试验、收集工艺参数、开展对比实验,最终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使眉山公司成为全国业内首家拥有炉外精炼技术的生产厂家,优质钢水率从75%提高到95%以上,缩短炼钢时间近2个小时、降低电耗20%。最近5年,眉山公司在南车钢水质量评比中屡次名列第一。2006年,炉外精炼技术在铁路行业普遍推广应用。
    “用知识炼钢”,这是廖仲宾常说的一句话。当年从中专技校毕业的他酷爱学习,《铸造合金及其熔炼》、《炼钢500问》、《冶炼工艺学》等是他经常翻看的书籍。几年来,他笔耕不辍,总结出近20万字的工作体会,提炼出近百项工艺改进措施,有20项还写进了铁道部工艺标准。

3.“我是中国工人”:面对国外高薪聘请的“感恩”情结

 

廖仲宾作先进事迹报告。(资料图片来源:四川省总工会网站)

    2008年,南车眉山公司在巴基斯坦实现技术出口。在巴铁铸钢车间,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廖仲宾面前:巴方冶炼操作人员对工艺不熟悉,巴铁铸钢车间炉体为铬铁砖砌筑,导致无镍B级钢的铬含量超标严重,同时注口砖为35MM型,造成浇注摇枕、侧架时水纹、接火较严重,再加上经常停电,每开一炉钢都常常需要十多个小时……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国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式人廖仲宾!一次正要出炉的时候,测温表坏了,巴方技术人员急忙去换,他们回来时看见廖仲宾正指挥工人出炉,巴方技术人员制止说:“没有测温表你怎么知道温度呢?”“不用量了,现在是1635度。”廖仲宾坚定地回答道。固执的巴方技术人员安装上测温表一测,指针正好指在1635度。然而巴方技术人员似乎在赌气,每一次出炉前都要问廖仲宾出炉温度,而他报出的温度与测温表测定的温度最多时候只差了2度,巴方技术人员信服地竖起了大拇指。在随后测温表彻底地坏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巴铁铸钢车间就全凭廖仲宾的眼睛测定温度出钢,巴方炼钢工人骄傲地告诉别的同事:“我们不用仪器测,但炉炉都是优质钢,因为我们有‘中国廖’,他就是我们的测温表!”。在他的努力下,巴铁铸钢车间先后完成4项技术改造、钢水产量从每周一炉提高到每天四炉,并创造了连续生产118炉优质钢水的佳绩,巴方技术人员竖起拇指对他说:“‘中国廖’,你创造了一个神话,四川工人了不起,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9年9月,当廖仲宾在巴基斯坦完成技术指导准备回国的时候,外方的经理把他留在办公室问道,你在国内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平均每月3000元人民币。廖仲宾回答到。那如果你留下来,我每个月给你3000美金,你看可以吗?那不行,廖仲宾笑着摇摇头。那你要多少工资才肯留下来呢?先生,对不起,不是钱的问题。我是中国工人,是我的企业培养了我,我才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炼钢技师,我只有在我的企业里,为我祖国炼钢,我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你回去,每天工作时间是那么的长,而工资报酬又不是很高,你留下来,我们可以给你工程师的待遇,只让你作技术指导,你有什么要求和条件,我们都可以答应你。巴方经理仍不死心地邀请道。什么条件都没有,谢谢你对我们中国工人的看重,我是一名中国炼钢工,我的一切都属于我的祖国。“我是中国工人”,平凡的话语,彰显着共产党人廖仲宾人在国外、心系祖国、实践对国家和民族承诺、为祖国争光的伟岸胸襟。

道德点评:

 

    廖仲宾的故事,让小编想到了身边那些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们。把工作中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做好、做精、做细,工作才能出更多的成绩,自身的能力,也才会有所突破!他们的故事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就能感受到立足岗位,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的内在精神。“敬业奉献”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职业操守。廖仲宾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刻苦钻研,最终凭借知识和技术引领公司发展。也正是因为无数个廖仲宾,无数个这样的你、我、他,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发展,我们的社会才得以进步。  
 
(责任编辑:卢阳)
网友评论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事迹,学习廖仲宾用一颗责任心对待工作岗位,甘于奉献,不断拼搏的精神。
    敬业精神,通俗点来说,就是做好自己,服务人民。做好自己,从手上的工作开始做起,踏踏实实,梦想才会实现。
    廖仲宾身上体现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倘若无数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充满责任感,创业、勤业、立业,国家必会欣欣向荣、百业兴旺。
四川  2014.03
人物简介:
廖仲宾,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铸锻公司铸钢车间工人。1990年,廖仲宾从常州铁路中专铸造专业毕业到眉山公司工作。他在工作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白渣钢操作法、钢包喂线操作法、炉外精炼等操作法上都有所创新。2006年,廖仲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往期回顾:
关注内容: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