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命线 开创新局面
发表时间:2021-06-2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定位、根本目标、重点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格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互融互通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聚焦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把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有机融通起来,构建师生成长发展共同体,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优化活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秉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理念,推进教师“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实现“立己德”而“树人德”。要立信念大德,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引导广大教师真学真懂真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立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大先生”,具备广博的师爱、强烈的师责和崇高的师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要立学术道德,引导广大教师始终把崇尚学术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守住“为学”和“为人”的底线,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提升学术境界。

  深化细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3个育人环节联动贯通、齐头并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广大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总书记殷殷嘱托中找准奋进方向、从总书记成长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到学深悟透做实、入脑入心入行。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作用,集聚广泛、普遍和深入的德育“场效应”,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要以实践活动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砥砺品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近年来,东北大学扎实推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施教者和受教者一体化发展的教育场域。学校构建起理论教育、品牌活动、正向激励相统一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教职工双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打造“引领·提升·共进”“1+1”活动、卓越教师工作坊、青年教职工“四个一”等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完善教育发展、表彰激励、评价考核、惩处监督等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开展“院士话师德”“讲述·东大人”典型推介会等活动和“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标兵”等评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学校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构建“日常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成长指导、发展服务、能力素质拓展”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打造“指南针驿站”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形成思政文化育人平台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磁场效应。2019年,东北大学获批首批10所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二、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效能,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以守正为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方向性、思想深刻性和理论权威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以创新为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围绕学科、教学、队伍、保障等关键环节破题发力、精准落实,积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打造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政“金课”。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形神兼备”。要以“形”为出发点。“形”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深入梳理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实践类等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中见思政、以思政塑课程。要以“神”为落脚点。“神”强调不能简单机械地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加,而是在遵循原有课程固有属性和教学规律基础上深入挖掘梳理运用思政元素、转化话语方式,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无缝衔接,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东北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全面构筑“问题开启、目标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课程育人”的思政教学模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打造“理论中国”大讲堂、“思政课实践”必修课、“理论之光”实践教学活动等品牌,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创新教师招聘流程,启动转任转聘工作,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材编审选用等各个环节;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10个示范专业、打造160余门校级示范课程、覆盖1000余名教师、惠及3万余名学生,实现了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形成了具有“东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2021年,东北大学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三、坚持协同思政与精准思政走深走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就要求高校既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协同思政又要以创新思维推进精准思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化推进和精准化实施。

  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体系化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将思政资源整合起来、思政力量贯通起来、思政机制融通起来,强化体系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融合性、协同性、系统性。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学院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育人主体上由“单”转向“全”,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会贯通;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将思政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各阶段和各方面;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促进思政工作提质增效。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深入了解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模式,激发师生的情感触发点、思想共鸣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要精准供给教育内容,注重师生学习的深化、内容的消化和实践的转化,让“供给端”精准对接“需求端”,引领广大师生认识世界、读懂中国、把握时代。要精准运用方式方法,推进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换与融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教育模式创新,采用“可视化、可读化、可听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有意义”和“有意思”、“有深度”和“有温度”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东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精神,以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出台“三全育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培育了60余个有创新性、代表性的品牌项目,“三全育人”的正效应持续显现;学校加快思政工作体系建设,以3年为周期、分年度制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台账,制定任务指标74项,确定了28家牵头单位,清单化、系统化、精细化推动“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学校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细,深入实施“一线规则”,领导干部与班级“结对子”、与师生“面对面”,把思政工作力量压到第一线,把育人力量汇聚在第一线;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及研判,建立“云成长”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为学生精准“画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出台学习教育方案、读书班方案、分类指导意见,研发智能党史学习系统,创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熊晓梅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