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发表时间:2018-12-17 来源:《党建》杂志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为此,本刊推出特别策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笔谈”。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分管日常工作副院长 曲青山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和时间节点。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把握现实方位,继续前行,我们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向前看是为了展望未来,向后看是为了回望历史。“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向后看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因为,历史是现实的由来和未来前进的基础。那么,40年前肇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将改革进行到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尊重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以后怎样去防止?全党在思考,全国人民在思考,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也在思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从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从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的角度,反复强调了“文化大革命”作为反面教材的作用。他指出:“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粉碎“四人帮”后,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国门,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党中央先后派出多个代表团出访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地区。规格比较高、考察时间比较长的是由国务院领导率领的中央部委和地方领导同志组成的西欧五国访问考察团。这个考察团回来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考察报告,使我们对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们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惊诧甚至是震动。同时,也带来启迪和深深的思考。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同年同月,邓小平同志应邀出访日本,在访日期间他参观了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在考察日产汽车公司时,他曾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了解的增加,促使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并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思考。总结和思考的结果使改革开放在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最终改革开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对世界变化的形势进行了及时准确科学的判断。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认为,世界很不太平,热点问题很多,战争的危险始终是存在的。但是,战争因素增长的同时,和平因素也在增长。经过综合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1983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发展自己。我们党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洞悉,准确把握了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世界战争危险逐渐减弱,科技革命浪潮不断兴起,各国争先抢占战略发展制高点的趋势和特征,作出了对外扩大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基础之上的,顺应了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林兆木 

   

  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我国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变革,其广度深度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40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GDP从156美元增加到8827美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在这么长时间实现这样高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仅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4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显著加强,工业化快速推进,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2017年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城镇化快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7年的58.52%,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

  4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7年末,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70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5万公里,为1978年的5.4倍。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578个,为1978年的37.5倍。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达4418条,航线里程748.30万公里,年均增长10.6%。通信网络覆盖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990年以来年均增速达49.0%;光缆线路1997年以来年均增长23.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7.8亿个,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0.9%。

  40年来,我国经济从半封闭状态转变成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的引进外资大国及对外投资大国。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40年来,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有了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成果丰硕。2017年研发投入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教育文化事业成绩斐然。2017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大学本科生在校生人数达到1648.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263.96万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4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40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3元增加到2017年的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2017年的13432元。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9.1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5.9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凤城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题、主线。

  改革开放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创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此相适应,大体上从1983年开始,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和在党内的一些谈话、讲话中多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标题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从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同年召开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打破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禁锢。党的十四大报告体现了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重要精神。综观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的20年,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重心,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推动改革开放迈上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阶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指导下,新时代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推动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

  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40年来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前进的。实践催生理论、发展理论、检验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深化实践。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经受检验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某些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教条也不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因此,党和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中解放出来,推动了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满着智慧和能量,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源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带领人民不断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规划了改革开放的目的、任务、原则、战略、路径和要求,指导和推动着改革开放一路前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化解了许多风险和挑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终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和推进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了新的篇章,带领党和人民进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要求,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今后改革开放的科学规划。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就,然而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实践。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就必须认真学习,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能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就必须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统筹谋划改革开放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始终坚持正确的目标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一鸣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五个得来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开放。一些寄希望于我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不是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制度。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是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改革根本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基础上改革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提出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时强调,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安排,也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改革的担子很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颜晓峰 

  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之所以能够40年来高高飘扬,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根本目的为人民、根本依靠在人民、根本标准是人民,由此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坚定支持,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长盛不衰。党中央支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顺应广大农民要求温饱的愿望要求;创办经济特区,是开辟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新路的重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挥人民群众蕴藏的追求幸福生活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创新;改革政治体制,是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切实举措;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基础工程;等等。改革开放步步推进、创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和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把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作为推进各项改革的基本依据,为人民谋幸福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多,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着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的领域拓展、层次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新时代改革的目标要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收入水平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等,既有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结果。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不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一体化,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面提升并让人民充分享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切实有效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要以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只有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才能保证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充分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实践。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党“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靠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还是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都不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除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是世界上政党中最先进的之外,还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当今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不断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党的正确理论指导的结果。当今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仅整个党,而且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勇于自我革命。三是坚持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我们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广大普通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因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最为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