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时代潮 大美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8-11-20 来源:《党建》杂志

  40年高歌猛进,40年风雨兼程。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本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特邀各行各业代表,结合本职工作和亲身经历,话改革、看变化、谈发展。   ——编者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

  绿色发展创新业 今日大寨更美好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大寨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村党总支继续发扬大寨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扮靓虎头山、种好大寨田、擦亮大寨牌、建美大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示范村。

  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寨也步入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快车道”。狠抓生态建设,虎头山越扮越“靓”。20世纪60年代的大寨荒山秃岭,满目荒凉。50多年来,大寨人硬是靠着双手,从村庄仅有1棵大柳树,建成以虎头山为轴心、方圆1.88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寨,完成荒山造林1670亩,干果经济林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7%,虎头山上栽上了“摇钱树”。狠抓有机旱作农业,“大寨田”越种越好。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一大传统特色,大寨作为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区,科学种田的经验曾经在全国得到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陈出新,使“大寨田”保持了昔日“海绵田”的风采。2017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大寨田”变成了“聚宝盆”。狠抓绿色旅游,“大寨牌”越擦越亮。栽上树不等于致了富,想要致富还得找门道。我们积极探索,“生态筑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华丽转身。2017年,大寨景区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万元。狠抓环境整治,大寨村越建越美。我们坚持山青、水秀、村美“三位一体”,保护、建设、提升、改善“四措并举”,修补了具有“中国农村万里长城”美誉的石堾石坝,修复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大寨窑洞”,打造了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大寨展览馆、红旗广场等景观建筑,新建了独具大寨特色的“农民新村”别墅楼房等。如今的大寨人,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40年风雨兼程,40年爬坡过坎,40年沧桑巨变。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深刻改变了大寨,成就了大寨绿色发展“二次创业”。我认为,大寨40年巨变,得益于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土地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初期,大寨500余口人种着800亩地,守着一座小煤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观念不断转变,经济逐步发展。2017年,大寨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90年翻了200倍,人均纯收入翻了30倍,绿色发展“红利”越来越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村新动能,为大寨绿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过去大寨人只会当农民,现在大寨人农民变股民,学会了在网上洽谈生意,推销农副产品,绿色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大寨的发展,得益于不断传承的大寨精神。大寨精神是老一辈大寨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不仅没有丢掉大寨精神,而且大力弘扬大寨精神,并不断赋予大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大寨精神继续成为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力量源泉。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大寨人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提出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明创建等10个方面1200余条决策,保持了农村治理40年零上访、零违纪、零犯罪、零案件“四零”纪录,昂首挺进“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大寨的发展,还得益于党建工作的坚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紧紧抓住支部建设这个“牛鼻子”,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功能,注重支部战斗力提升,使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大寨正是依靠党支部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新大寨今天的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新时代中国农民的一员,大寨人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发扬新时代大寨精神,珍惜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取长补短,提质增效,努力推动大寨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韦国——

  在“交通强国”的征程上高歌猛进

  韦国(左二)带领机关干部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暨中铁电气化局建局60周年。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强“根”固“魂”,有力推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以行业技术命名的专业工程局,中铁电气化局从成立之初就把行业技术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推动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从无到有、从常速到高速、从低吨位到重载、从国内走向国外的不断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建设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石太线,第一条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电气化铁路京秦线,第一条开行万吨单元列车的重载电气化铁路大秦线,第一条穿行沙漠的电气化铁路干武线,第一条信号“四显示”自动闭塞电气化铁路郑武线,第一条时速达20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广深线,第一条试验时速达321.8公里的秦沈客运专线,第一条实行总承包在既有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并一年建成开通1453正线公里的京沪线。我们首创铁路客运专线“四电”系统集成模式,建成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带的高速铁路哈大线,第一条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试验速度达到486.1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沪线,第一条高速铁路精品示范工程京沈线等。通过工程项目建设,积累了山区、沿海、高原、戈壁、沙漠、大风、高寒等特殊环境条件下丰富的电气化铁路施工技术经验,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和高速铁路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做出突出贡献。

  2017年企业年营业额是1978年的624倍,实现利润总额是1978年的245倍,企业装备、工程施工和器材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步成为集科研设计、工业制造、工程施工、试验检测、运营维管和系统集成等“六位一体”的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企业集团,业务范围由铁路扩展到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市政、公路、电信等领域,业务模式由单一的专业承包向专业承包、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投融资+EPC+运营多模式并存转型,形成了立足“四电”、相关多元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主力军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的非凡成就。我们着力建设“政治思想引领型、决策和前置作用型、服务保证型”的“三型”党委,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确了定位、途径和基础。着力构建党建工作“七大体系”,形成集团公司党委决策、子分公司党组织主责、基层党支部执行、指挥部党工委督导检查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决策能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能力,把党的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引领、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强“根”固“魂”,强化企业发展战略引领,强化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将中铁电气化局打造成享誉全球的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企业集团,为实现“交通强国”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北京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毅——

  改革开放春风催生新的商业传奇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商业零售业与中国经济一样,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风雨兼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中国零售业的代表性企业,王府井集团创业成长的历史正是中国零售业改革发展的缩影。王府井集团前身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创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百货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以张秉贵师傅为代表的“一团火”精神更是中国商业的标志。回顾企业63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用几代人的劳动与传承书写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传奇故事。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我们主要抓住了三次历史机遇:一是抓住股份制改革发展的机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府井在国家和北京市历次重大改革中始终走在最前沿,发挥着零售业排头兵作用。1993年在国内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功进入资本市场。二是抓住规模连锁发展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与国际接轨、向国际标准靠拢,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我们深刻洞察行业发展规律,开展“第二次创业”。1996年率先在广州开设第一家百货连锁店,到今天在全国30个城市开设56家大型零售门店,成功地从北京走向了全国,从一个单体的百货大楼发展为连锁化、规模化的零售企业集团。三是抓住移动互联网驱动变革的机遇。21世纪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百货行业遭遇了寒冬。近年来,我们全面规划战略转型的蓝图,开始“第三次创业”,率先在业内迈出战略转型的步伐,回归零售本质,重塑商品和顾客两大核心竞争能力,构筑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新商业模式。王府井集团从一个专注百货业态的企业,逐步转变为覆盖综合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便利店等多业态的全生活系统的大型零售集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创新意识超前、专业能力强、忠诚稳定的精英管理团队,目前王府井管理团队超过4000余人,是改革开放前的100倍,确保了企业转型变革目标的实现,支撑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王府井大型零售门店数量,由改革开放前的1家发展为遍及全国七大经济区域30个城市的56家,经营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1.25万平方米增长到近300万平方米;员工人数由改革开放前的2000人增长至11300人;企业总资产由改革开放前3505万元增长至229亿元,增长超过652倍;全国顾客会员总量近1000万人,日均服务顾客超过15万人次。

  回望过去的40年,我们感到,今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时代发展创造的历史机遇,得益于社会各界、广大顾客对王府井的信任与支持。此外,还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王府井人的传承、奉献与奋斗,他们用辛勤汗水续写了从“新中国第一店”到“中国第一百货”,再到未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商业集团”的光辉历程。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辉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那年我22岁,有幸和很多青年一起进入大学学习,从此开启了与中国高等教育共成长、共进步的人生历程。回顾这波澜壮阔的40年,作为一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我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上大学,曾经是40年前普通中国人遥远的梦想。经历了动荡的10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恢复高考,但那时候上大学仍然是难。难就难在上学的机会少,1978年高考报名人数610万,录取40.2万,录取率7%;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仅有228万人,毛入学率是2.7%。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940万,录取700万,录取率74.46%;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达3779万人,毛入学率达45.7%,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40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却是最具历史意义的40年,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40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40年,实现了从“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到“绝大多数人能上大学”的飞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4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40年的发展变化,就是中国高等教育40年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在“文革”中停办达8年之久,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心下恢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着眼未来发展,在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政府的关怀下,正在规划推进通州新校区建设,建成之后学校的战略发展会发生新的改变,将为我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推出“211工程”“985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我国迈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并有14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9个学科获评A+,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薄弱环节,先后启动“分党委建设年”“支部建设年”“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年”,层层深入着力解决党建“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扎实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贺信中,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充分肯定我校办学成绩。我们将不负总书记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继续迈出坚实的步伐。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脚踏实地、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为创办“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书写好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许庆明——

  四十年边防建设成就彪炳史册

  

  许庆明(左一)看望慰问基层官兵。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祖国边防建设变化最大的40年。作为一名在藏服役30年的边防军人、高原老兵,我有幸见证并亲身经历了这种巨大的变化,深感我们党的伟大英明,我为改革开放给高原边防带来的巨变而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我所在的西藏边防点多线长面广,过去边境巡逻执勤只能靠徒步、骑马,不仅要遭受高寒缺氧、日晒雨淋、狂风猛沙的侵袭,更需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山洪、雪崩等自然灾害,每走一次巡逻路,都是对身体、意志的检验,更是对生命的考验。1984年1月15日,年仅49岁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在边防一线调研时突发“高原性心肌梗死”,拉着马尾巴永远倒在了边防线上,令人扼腕唏嘘。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崇山峻岭竖立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千年冻土修筑高原天路,现代科技逐渐把荒无人烟的雄关古道和偏远哨所与世界相连。伴随新型巡逻车、远程监控和报警系统等新装备配发使用,边防绝大部分管段实现乘车巡逻,首都北京可实时获取数千公里之外边防线上的视频图像,过去需要徒步跋涉十几天才能到达的点位,如今也可“千里边关一日还”。

  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平均海拔4810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200多天,历代官兵既经历过“冬住水晶宫、夏住水帘洞”的煎熬,也承受过“大雪一封山、一等大半年”的寂寞,“住上‘保暖房’、吸上‘床头氧’”,一直是广大官兵的热切期盼。如今,该营所有连队住上了新型“阳光保暖房”,洗上热水澡,氧气通到床头,健身和文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

  位于西藏亚东的詹娘舍哨所,孤悬于海拔4655米的峭壁之上,四周壁立千仞,四季风雪为伴,每年封山期长达6个多月,素有“雪山孤岛”“云端哨所”之称。由于山高路险,过去每逢大雪封山,物资运送只能靠人背马驮,这里既传颂着30年如一日为哨所官兵送菜的“三位老阿妈”的拥军佳话,也记载着哨所3名战士突遭雪崩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近年来,随着上级陆续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詹娘舍、卓拉、甲公拉等7个哨所开通运输索道,彻底结束了这些“雪山孤岛”近半个世纪的补给难题。

  在西藏边防,曾经困扰边境一线官兵的吃水、用电、洗澡、取暖、就医、通讯等“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用上了“长明电”,绝大部分连队引入了市电,不具备条件的哨所也配发了风、光、柴等互补式发电设备,蜡烛照明一去不复返。喝上了“甘泉水”,到去年底,基层部队全部安装了净水设备,官兵冬季饮用纯净水基本实现“按需供应”。网络通到班,随着互联网进军营、4G网络逐步覆盖,战士们坐在宿舍就可了解国内外大事,并能随时与远方亲人“面对面”对话,“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枯燥生活成为历史……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我们边防官兵眼里,改革开放的40年,变化的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永远不变的是忠诚与担当。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以“丹心向党戍边关,何惜百死报家国”的赤胆忠心,托举起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