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构唯物的意识形态
发表时间:2018-05-09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健康文化理论体系,旨在将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大众化,夯实社会主义思想基础,铸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发达国家。这就涉及创新建构科学的、健康的、唯物的意识形态。意识的向上运动形成思想,铸就精神,方有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社会主义精神的铸就、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的建设,都有赖于创新建构科学的、健康的、唯物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这四个字包含意识的形与态。这里意识的“形”指思维活动,“态”指心理状态。那么,什么决定心理状态?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不同的思维活动,则不同的思维活动决定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意识决定不同的行为。所谓意有千变万化,人有千姿百态。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应当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当今中国,唯物的意识形态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文明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唯物的意识形态既是公民性的,亦是社会性的。公民性是指唯物的意识形态在个体层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自律文化,自律文化的作用,是产生自觉行为。社会性是指唯物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是社会主义社会规范性的约束机制。

  伦理学是道德的科学。道德是意识形态的内涵,而课程既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文件。因此,新时期道德建设就是创新建构唯物的意识形态。这里提及的道德之道指理想人格,道德之德指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构成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之结构。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则由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个体道德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的规章、制度等构成。

  又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学方面,精神指思维活动、心理状态和意识。这里唯物的意识之形与态,刚好与唯物的精神互为内涵。即理想人格为唯物的意识之形——思维活动,立身依据为唯物的意识之态——心理状态,唯物的意识即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优秀的管理文化——以家经济为背景,以血缘为基础,以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所形成的心理原则——家伦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今,经济的全球化、人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不仅仅是家经济背景下的家庭成员,更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因此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领域,揭示出“类存在物(马克思用语)”需要“类伦理”的支撑问题。

  创构类伦理,首先需要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运用人文教育打造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社会性人格、民族性道德、政党性史观,以创新建构科学的、健康的、唯物的意识形态。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唯物的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的、健康的、唯物的意识形态是指唯物的意识形态系统的系统,而唯物的意识形态系统的系统,是在唯物史观语境中的价值理性体系。在唯物史观语境中的价值理性体系,由唯物的价值点以及分解价值点构成价值量。而在众多的价值点以及分解价值点汇聚的价值量中,他人的信任乃至敬仰是人生获得的最大价值,也是最高的人文素养和生存境界,体现出来的是生存意义。其运行关系是:唯物的意识之顺向运动或目标性的逆向运动是指唯物的价值运动,且唯物的价值运动在形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铸就社会主义精神,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人类的正文化。因此,创构类伦理,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人性化道德为基础、以公民之爱为辐射核心,所形成的社会性人格与人道主义。

  创构类伦理,将从三个层面逐步提升“类存在物”——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生存境界,以夯实社会主义思想基础,铸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大众化,这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的建设进程。

  第一个层面,在新常态下打造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完整人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之系列教学,创新建构公民人性化道德,即唯物的、人性化的意识形态。

  其一,打造公民的责任意识是完整人格培育的第一个维度,称之为生存理念,表述为“视勇于承担责任为爱之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地、完整地、充满自信地履行社会生活中多种角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打造公民责任意识,一方面,需要打造具有唯物意识的认真的理性行为、具有唯物意识的完整的理性行为和具有唯物意识的自信的理性行为。具有唯物意识的理性行为简称唯物属性。唯物属性是公民社会化的职业功能。因此说,打造具有唯物意识的认真、完整、自信的理性行为,就是在培育公民赖以生存的社会化的职业功能。例如,具有唯物意识的完整的理性行为的打造,是做事的计划性、严谨性和完整性思维的打造。完整性思维的打造,是不同的人生时段,需要的课时量不同,最佳培育期为小学四年级。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多种社会角色就有多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就是说,打造公民的责任意识,内涵错综复杂且体大思精,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思想梳理和完整人格重塑的过程中,致力于将社会主义社会责任的全民化。

  其二,打造忧患意识与节约意识及精细化管理思维。这是完整人格培育的第二个维度,称之为生存修养,表述为“心为子忧,行为民善,在现实生活中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钱、一分钟”。这既是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培育,也是精细化的人生管理、家庭管理乃至组织管理、社会管理思维的培育。

  其三,打造公平意识和规则意识。这是完整人格培育的第三个维度,称之为人格修养,表述为“视名利为自然、明人生之爱理,在现实生活中以尊重老人、同情弱者、喜爱孩子为完整人格之表现”。这里提及的“视名利为自然”是指政治公平。因为,只有政治公平,社会才能稳定,人们才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创构文明的政治生态之开发与实践应用设计。这里提及的“明人生之爱理”是指公民了解爱的道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发与实践应用设计。也就是说,每一位公民都能够由于自爱而勤奋、由于爱家而明理、由于爱子而节约、由于爱国而志坚,并视勇于承担责任为爱之表现,这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建构以“爱”为核心,并“视勇于承担责任为爱之表现”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运行新规则,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

  第二个层面,在新常态下打造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成熟人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之系列教学,创构公民集体化道德,即唯物的、集体化的意识形态。这是建构在打造完整人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进而增加的另一个维度之内容,称之为价值修养,表述为“视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生经管能力为人生之根本财富”。这是对人生之根本财富的重新认知和认定,达到对人生之根本财富的物质与精神的价值转换,通过纠正对人生之根本财富的认知偏差,进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开发与实践应用设计。

  第三个层面,在新常态下打造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理想人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之系列教学,创新建构公民社会化道德,即唯物的、社会化的意识形态。这是建构在打造完整人格、成熟人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立身依据与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个维度的内容,称之为生存境界,表述为“作为类存在物,着眼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与文明进步”。

  总之,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健康社会管理文化理论体系,运用人文教育创新建构科学的、健康的、唯物的意识形态以人之初为始,致力于传播唯物意识,培育理性行为,占领唯物阵地,建设唯物阵营,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冲突与协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是创新建构社会主义社会规范性的约束机制之进程。这一进程,是奠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直至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之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基石之历程。

  (作者:何 庆,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