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闇公精神”解析
发表时间:2020-01-14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多年来,一个英雄的名字在巴渝大地上被广为传颂,一种不朽的精神在时代浪潮中被广为弘扬。

  杨闇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四川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我党早期优秀军事工作领导者。1927年4月6日,他壮烈牺牲于重庆佛图关,时年29岁。他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壮丽颂歌,留下了“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闇公精神。

  铭志马列 追求真理

  杨闇公,名尚述,又名琨,1898年3月10日诞生于潼南双江镇。他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立志“做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

  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杨闇公认清旧社会没落本质,强烈要求“进新学、增知识、广见闻”。

  1913年,年仅15岁的杨闇公在他兄长、同盟会会员杨剑秋和堂兄杨宝民的影响下,怀着振武救国的愿望,考入江苏军官教导团,参与反袁斗争,曾两次受到反动当局追捕,均机智脱险。1917年,他东渡日本留学,组织留日同学读书会,阅读《资本论》《社会主义神髓》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萌芽。

  回国后,杨闇公看到的是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使他民主主义思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他认为,既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的民族独立和进步,那只能寻求新的道路。正是在斗争中屡遭挫折,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砥砺,反复比较之中,他开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924年1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吾国自辛亥改革以后,算是骤进共和,民人的程度实与共和相去很远;兼辛亥以前的旧有势力者并未打倒,所以才有这十二年纷扰。”他追根溯源,强烈抨击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为宣传马列主义,他四处联络革命人才,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落后的社会现实。杨闇公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不倦探索,追求真理,便是他精神可贵之处。

  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一时期指导他行动的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他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走好这条道路,有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解决,这是萦绕他心中很久的问题。

  在《杨闇公日记》中,多处记载他阅读资产阶级学说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中可看出他在复杂的思潮斗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想轨迹。

  杨闇公思想上的飞跃,是在从上海返回重庆途中阅读的《唯物史观》。他认为,“读马克思主义的书,不一定要读得很多,而是读了以后,是不是真正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精髓”。这个飞跃,就是他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蜕变成了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

  比如他说:“午后阅《唯物史观》的浅释,始知马克思学说真谛所在。回忆从前自命为马氏信徒,心内一无所有,真当愧死!”。

  1924年,在完成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创立后,带着一种渴望,他前往上海寻求中共中央指导,会见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恽代英。他认为恽代英“谈话很有真理存在。他非常注意向民间去工作,与我所主张的很相同”。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杨闇公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

  在不断的探索中,杨闇公认识到,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改造旧社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因而走向共产主义。

  从他组织创建中共青年共产党、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参加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刘伯承、朱德共同策动顺泸起义等行动上,都表现了杨闇公铭志马列、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决心。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聚集,使得四川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杨闇公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而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他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地区大革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铮铮誓言。

  胸怀大志 信念坚定

  杨闇公作为富家子弟,当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本可以坐享祖上产业,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他没有按照祖辈安排的道路去走,而是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为夺取人民幸福而抗争。

  1920年,在他回国后,便离开家乡到成都。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拿自家的钱做革命经费。那时的杨家,就是一处地下党团组织的“招待所”。组织里很多同志都常到杨家吃住,那些封建族人都说他是“自讨苦吃的败家子”。到了40年代,杨家实在无法支撑,他的父亲杨淮清老人只好回到双江以养蚕为生。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一家人又分别住在成都、重庆、潼南三处,生活费用又多半来自潼南,可因为兄弟姊妹都专心致力于革命事业,使得潼南的生意根本没人料理,所以弄得经济十分拮据。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子女筹集革命经费,父亲写信与他商量,准备变卖他继承叔父的200亩田产。杨闇公给父亲回信说:“一个人如果依靠遗产,必养成惰性,因此我对变卖田产绝无丝毫意见,即使将全部产业都卖掉,我也赞同。”

  后来杨闇公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什么人?怎么能因区区遗产而变我初志?人如果依靠先人遗产为生,只可叫着吃饭虫,失去了人生的真义。就算我不学无术,我宁可饿死也不要遗产。何况我心中早有了归宿点的目的和前进的方向,哪里还把遗产的有无放在心上?”

  这种自立自强的性格,他在日本留学就已养成。除了学费由家里和族中助学金提供外,期间所需费用,全靠打工获得。他做过餐厅兼职,做过小工杂役……那段经历,使他不仅懂得挣钱的艰辛,而且还磨练了心志,悟出了不少道理,并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闇公一心为革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一贯主张“个人的利害,不要拳拳于心,凡事从公众设想”,必要时应该“牺牲个人为群众”,还立志“愿将热血和赤心供给无告的人们”。杨闇公在自己的一生中,为革命事业“不愿有一刻的休假”,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真正达到了忘我工作、大公无私的至高境界。

  杨闇公为革命事业慷慨解囊,而自己却长期生活在困难之中,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我15岁到现在,敢说一年360天,有300天都在穷困中间,而我仍是乐其自然,进行我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找来的经费,也都用于革命。而他自己呢?生活上节俭朴素,从不添置任何衣物。很明显,他的选择不是为自己、为家人,也不是为金钱、为权利,而他纯粹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和信念。

  少年杨闇公曾说:“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可见他的理想就是摧毁旧社会、催生新社会。他的信念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正是凭借着共产主义理想,杨闇公找到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并终生为这个信仰百折不挠。

  杨闇公认为“革命当从自我始”,这点从他给孩子的起名就能看出来:他给女儿取名“杨赤化”,给儿子取名“杨共产”,这既是对子女人生的鞭策和指引,更是以此表明他的心志。凡此等等,别说是在旧社会,就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杨闇公把“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写进日记作为座右铭。这是“闇公精神”的实质,也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从1925年的日记上来看,他病得很严重,经常头痛,几乎到了精神不能支撑的地步,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持工作。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抱病演讲,就算讲得声音沙哑,只要有人愿意听,他都会坚持讲下去。有时他也想休息片刻,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无比重要,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这份责任趋使他必须继续强撑。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废寝忘食是杨闇公工作的常态。劳累过度使他患了严重的胃病,有时痛得不能吃东西,只能躺在床上,但他仍然坚持工作。

  他的日记中多处记着“病仍未减,但责任迫使我不暇顾及,只好拼命去做。”“我将来不是病死,就是被反动派杀死,革命工作有什么休息可说啊!”……因为他已经把革命当成是上天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在1927年三·三一惨案发生前夕,反动当局就已经写信告诉他将有事故发生。但他依旧说服了父亲,告别妻子、一岁半的女儿、刚满月的儿子,毅然走向打枪坝。在他明明知道群众大会可能遭到破坏,自己有生命危险之时,他没有退缩。当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越墙脱险后,为了组织名单不落入敌人手里,他又不顾个人安危返回住地寻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最终壮烈牺牲。他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杨闇公短短29年的人生历程中,为理想信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酷刑、面对死亡,他仍然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丝毫不能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铿锵的话语,体现了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精神和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在凶残的反动军阀面前,杨闇公为什么能够无所畏惧?除了个性使然,更在于他的忠诚,是对信仰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

  杨闇公血液中流淌着最有价值、最值得为之坚守的东西,便是对信仰的坚定和对党的忠诚,这是他生命价值的直接表现。他把理想、信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甚至不惜用鲜血保护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

  杨闇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高尚情操、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久传承。(作者:杨雪兰 单位:重庆市潼南区杨尚昆故里管理处)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