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
发表时间:2018-11-0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央31号文件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条件和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

  一、主要做法和进展成效

  广东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增强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同感。

  1.以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固基引领。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力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从机构设置、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规范与落实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系统化设计,实现核心价值观对知识教育的引领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有效结合。

  2.以全方位的教学空间实现引领。针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价值冲击,充分利用各类学科资源,打造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认同度。

  3.以知识外化的践行促进引领。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各类主题调研、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4.以榜样的带头示范强化引领。在专业教师群体中充分挖掘典型事例、树立典型人物,通过多渠道向学生展示身边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营造培育和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5.以奖惩结合机制的完善提升引领。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坚守主阵地、开拓主渠道的同时,以奖惩结合、课题设置等机制,激励专业课教师主动对知识教育课程进行方法创新、内容整合和价值渗透,将专业课教师培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

  6.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引领。结合学校定位与专业特色,统筹规划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行为、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同时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校报、校刊、广播等宣传舆论阵地,解读、诠释与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内涵和主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全球化时代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使广东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彰显。涉外文化、境外文化、本土文化的汇聚、交流、交锋,改变了广东高校进行知识教育的环境与模式,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效果的全覆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教育的结合面临挑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教育的联结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的衔接不足,制约了引领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知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链接尚浅,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感悟、融入性有待进一步深化。

  3.专业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科研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专业教师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意识、能力、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部分二级单位和教师个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4.广东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历史资源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存在并未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全过程的背景下操作和实施,各高校仍需进一步挖掘、凝练、探索改革发展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使各类主题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大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作用。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评价体系与相关量化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效果量化指标的提取缺乏统一标准,缺少效果评估、监测和调整的科学理论指导。各高校需对数据进行深入采集、集成、处理和挖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分析指数编制量表,对数据系统进行进一步检验、监控、反馈和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广东高校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知识教育各环节,实现高校育人价值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契机,健全相关机构;以齐抓共管、校院协同联动为目标,完善制度保证;以校级课题立项资助、研究经费投入为抓手,提供政策支持。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无缝对接的传播力。深入探讨各专业门类与其呼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规范和准则,探寻两者链接的契合度和结合点,完善课程对接;有效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知识教育引领的内外支撑,创新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实现课内课外联动;积极探索专题式、启发式、自主式、案例分析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相辅。

  3.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践行力。以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特色资源为链接,实现校、院两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协调联动,强化校院联动平台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进社区等活动,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依托多媒体网络平台,问需问计于广大同学,强化网络平台建设。

  4.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感染力。贴近地域特色、高校实际、学生生活,精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教育内涵与外延;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精细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教育的层次链接;分层分类挖掘梳理不同生源、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年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状况并形成学生档案,精确区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5.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路径优化。采取网上评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综合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教育的结合度、支持度和认同度;质化分析与量化考察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效果的“评估—检测—反馈—调整”体系;根据动态监测效果及时调整引领方式,定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路径优化对策。(广东省政研会)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