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红 真美善——探寻中车改革创新的根脉
发表时间:2020-01-14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分别视察中国中车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中车)下属动车、机车和货车企业,每一次都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对中国高铁的持续发展、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指明前进的方向。在2019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中国中车结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总结反思自身走过的改革发展之路,为企业未来发展探寻文化根脉。

  中国中车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创新。中国中车改革创新的主要特点,可以凝结为一句话:“中车红,真美善”。与其他央企一样,中国中车作为共和国长子,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改革创新,矢志振兴民族工业、担当产业报国使命,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

  改革创新造就新中车

  中国中车是我国百年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

  高铁是改革开放催生的绚丽花朵。高铁是我国高端装备的名片,也是中国中车的名片。高铁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实则十月怀胎、孕育长久。中国高铁的成功,来源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技术积累、管理积累和人才积累,也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是全社会共同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上述“三大积累”和“三大优势”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

  中国中车从铁道部分离打响了加快改革的发令枪。中国中车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蓄势待发、大胆突破、全面深化。2000年从原铁道部分离,是中国中车改革的一个重要时点。分离前,改革是小步慢行;分离后,改革是大步快跑。第一个阶段是蓄势待发,主要是摆脱计划经济观念与束缚,适应商品化经营环境,实施企业经营承包制。第二个阶段是大胆突破,从原铁道部分离,分立为南、北车集团,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A+H”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深化,2015年南、北车合并重组为新中车,着力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战略协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启动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

  中国中车百年一直经受改革创新的洗礼。中国中车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已经有139年,是一部与国运相通、发奋图强的改革史。100多年来,中国中车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中国中车拥有15家百年以上建厂史的企业,曾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具有厚重的红色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一代代前辈们立志产业报国、实业兴邦,一直拥抱改革、救国图存,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为国家整个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代中车人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成就了今日中车在国际轨道交通行业的地位。

  改革的精髓是“真”

  中国中车改革的精髓或实质,是一个真字。改革,是一个拨开迷雾发现事物发展本来面目,追求真理、逼近真相、探求规律的过程,核心逻辑比具体行动更重要,必须找准根本方向。中国中车改革,坚持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奔着问题去。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尽快发现“正确”的问题,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优势,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面对“正确”的问题,敢于动真碰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奔着问题改,这是真改革。如果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经验模式而不顾国情、企情,堆砌概念,或应景潮流,都不是真改革,也不可能解决企业的问题。中国中车近20年的探索实践,在改革方向的确定上,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两个不能”、理清“两个关系”,找到了一条符合央企实际、适合自身需要的改革路子。

  把握“两个不能”。即不能全盘西化、不能迷失自我。央企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模式?关键是要把握两条,一条是立足于国情、社情、企情、民情,不全盘西化;另一条是坚守央企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不迷失自我。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深化改革,要时刻牢记央企的身份定位,不能把本色和优势改没了,不能把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搞丢了。

  理清“两个关系”。即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谈国企改革,要认识企业本质,找到企业与政府、与市场的准确定位,利用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依托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探寻改革之路,展示企业作为微观主体的活力。

  改革的动力是“美”

  中国中车改革的动力或目的,是一个“美”字。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千条万条,检验标准只有一条,产品品质和效益。产品品质高,企业效益好,帮助人民群众过上了美好生活,这样的改革才算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为中车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首肯点赞、口碑相传,中国中车的改革创新才能算是过关。中国中车的初心和使命,往大处说,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小处说,是制造美轮美奂的产品,为社会、为群众提供交通出行的美好体验。中国中车正视自身在产品、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短板和不足,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增强改革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把美好的产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

  奋起直追产品差距。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华大地上行驶着英、美、德、法、日、比、俄等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198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共4069台,被称为“万国机车博览会”。今天,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C1型货车到C80型货车,既反映了中国铁路的历史变迁和中国中车的技术进步,更体现了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中华大地上飞驰的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重载货车,全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国家名片”。

  奋起直追技术差距。2000年世纪之交时,我国机车车辆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有20年以上的差距。十几年来,奋起直追,弯道超车,实现了技术水平从追随、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走出了一条薪火相传、自力更生的“争气路”。围绕“高速重载”开展的铁路大提速,带来了技术进步,推动了铁路装备质量提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掌握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建立起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奋起直追管理差距。从计划到市场,从工厂制到全民所有制,再到公司制,这十几年间中国中车在管理上大步与国际接轨,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立足国情和企情,瞄准国际知名企业作为标杆,既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又重视从企业自身实践中挖掘富有生命力的东方管理智慧,领悟管理之道、资本之道、品牌之道、合作之道,萃取东西方管理精华,让管理与时代同步。

  改革的实践是“善”

  中国中车改革的实践或历程,是一个“善”字。善,意味着善意、善心,好的愿望;善,也意味着改善、完善,不断进步。危机导致改革、倒逼改革,而改革则需要有好的出发点、好的操作法,经过不断地实践,最后臻于完善。中国中车的改革就是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的问题,把着力点放在“五重”上。

  重在人的解放。中国中车改革,用力最多的地方,就是把人解放出来,把人的创造力、活力激发出来。首先是打开员工的思想禁锢,让所有人的思想观念和时代接轨、市场接轨、世界接轨。其次是推动员工的改革实践,把大量年轻人推到改革创新的第一线。中国中车在人的解放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项:一是送出去,突出国际视野,突出全球思维,全方位地把管理、技术、技能各类人才送出国门、学习交流;二是用起来,大胆起用年轻干部,积极营造“多元开放、包容融合”的创业环境;三是留得住,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营造“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聚集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到中车旗下;四是站得稳,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让员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重在战略优化。用改革的思维,不断提升战略动态优化能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战略目标始终如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领跑,二是竞争力提升。战略主线一直很清晰,就是追赶,然后超越。为了保证战略落地,通过“小总部、大业务”的治理模式,不断提升集团管控能力。2000-2004年,实施“归核战略”,通过整合重组将业务集中到具有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2004-2008年,实施“强核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积聚核心竞争力。2008-2014年,实施“造核战略”,推行以精益为特色的全价值链协同创新。站在新时代,实施“扩核战略”,进一步提出了“双打造一培育”奋斗目标(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打造党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努力让“金名片”熠熠生辉。

  重在业务活力。通过改革优化管理机制,快速反应市场,推动业务协同,持久释放活力。从“精、优、强、实、准”五个维度,围绕产业报国、实业兴邦,着力构建和形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互相融合、动态协同发展的业务生态,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是“精”耕细作轨道交通装备主业,推进核心业务技术升级,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拓展“优”化相关多元业务,已形成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三是一体协同做“强”核心产业链条,打造各关键系统、重要零部件等机电产品核心技术平台,形成中国中车核心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四是全面融合做“实”五大产业平台,即重点打造产业投资孵化、金融资金池转化、资产开发与价值创造、智慧物流和互联网支持“五大”平台业务。五是精“准”发力打造产业发展引擎,打造技术链和产业链上下游、智能和数字化等业务,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变,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

  重在资源配置。内部重组优质资产,外部整合全球资源。聚焦内部,实施资源配置、业务重组,拉开了企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的大幕。放眼全球,把提升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国际化经营。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先后经历了出口贸易、市场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走出去”策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实施“五本模式”(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担当好“四种角色”(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站”、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实现了“四大转变”(出口产品实现了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实现从亚非拉到欧美澳的飞跃;出口形式实现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出口;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进去”、品牌“走上去”的转变)。

  重在组织效能。落实党中央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坚持改革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发力“三基”建设,提升党建质量。立足产业特征和企业特点,中国中车提出了党的建设“八字方略”(务实、高远、引领、典范),努力做到实业报国、实体兴企、实力雄厚,做到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做到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产业引领,做到党建典范、发展典范、改革典范。以新时代高铁先锋工程为主要载体,递延开展“建强提升”“提质换挡”“成效跃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实施 “九个一”党建品牌工程(明确“一个标准”,推动党建基础规范化;搭建“一个平台”,推动党建管理信息化;探索“一种模式”,推动党建活动项目化;推行“一种方式”,推动党建作用可视化;建立“一套机制”,推动党建考评系统化;创建“一组载体”,推动党务培训阵地化;锻造“一支队伍”,推动党务干部专业化;弘扬“一种精神”,推动文化理念人格化;塑造“一批品牌”,推动党建品牌谱系化)。

  改革永远在路上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未来,中国中车将一如既往服务国家战略,积厚以成势,不断累积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登高更望远,清醒认识变势,看透迷雾坚定航向;攀登不停步,继续阔步前行,充分担当央企使命。

  未来怎么办?要用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思考企业发展的大势、长远、根本。做好企业要考虑五点:一是适应时代之变创新商业模式,二是为顾客源源不断创造价值,三是利用核心竞争力来发展新的业务,四是创新核心技术和运营模式,五是加快变革管理能力。

  未来怎么走?中国中车未来定位为“一大四有”,即企业大发展、社会有地位、员工有尊严、外界有影响、担当有作为。对照“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标准,结合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着力打造具有“五化”特征的中车,即国际化中车、多元化中车、高端化中车、数字化中车、协同化中车。(作者系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化龙)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