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初心使命
发表时间:2019-08-1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是中共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具有高知识、高能力的特质,拥有宽广的视野,学习理论的领悟力较强,而且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青年教师党员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中坚力量。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要发挥素质能力优势,强化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用科学方法论指导实践,培养更多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理论学习

  要认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行动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要有更高的政治觉悟,不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是领会新思想的金钥匙,也是这次理论学习的主要抓手。青年教师党员一要把握《纲要》的整体性战略布局,系统性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理论体系;二要深刻领会《纲要》的民本性精神要旨,不忘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牢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三是要学习《纲要》的科学方法论,体悟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要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内容的学习,真正弄懂弄会主题教育的要旨,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

  坚持“四个自信”

  当前,我们已经普遍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生群体思想中,“四个自信”的根基依然需要稳固。一些大学生依然没有树立自信的大国公民心态,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容易被迷惑和动摇。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直接面对大学生,也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四个自信”的重任。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党员一定要自觉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只有教师党员内心自觉坚持,才能对大学生产生辐射和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青年教师党员只有保持定力、自觉坚持“四个自信”,才能深刻领会时代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秉承国家发展意志,内化为强大的动力,引导大学生一起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运用科学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青年教师党员只有不断进行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践行初心使命的能力。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科学的方法论,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等是重要的体现。可以说,党员所存在的一些思想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错误理解和运用,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精髓。因此,第一,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科学方法论来发现问题、弥补差距、解决问题,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习惯。第二,要把科学方法论运用到工作和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要以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分析问题的出现,以底线思维预防问题的发展,以法治思维、战略思维解决问题和做出进一步的计划,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育人质量。第三,始终保持一颗求真务实的初心,坚持调查研究,认真对待大学生的诉求。尤其是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把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相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总目标与大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相结合,找准问题,真正为大学生谋发展、谋未来。

  培养优秀人才

  培养优秀大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则应把培养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这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身负重任,要努力把大学生教育培养成思想觉悟高、素质能力强的全面发展人才。目前,有的大学生还尚存思想不清、意识不明、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应当面对、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明辨大是大非、廓清思想,确保思想在正确的轨道上不跑偏。二是要求大学生求真知勇奋斗。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宽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更要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不懈奋斗。惟有如此,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三是号召大学生投身实践。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始终用实践检验所学所能,如此才能获得真懂真用。(作者:靳媛媛 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