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建设的作用探究
发表时间:2018-09-1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新乡贤文化为例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今随着乡土社会变迁,新乡贤文化能否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特别是能否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城乡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大批新乡贤回归乡村泽被乡里,形成了新乡贤文化。

  1.新乡贤的构成。“乡贤”从定义上看,是“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当地民众深受尊重的贤人。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传统的乡贤主要是士绅阶层,也就是在乡村德高望重的人。而新乡贤则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展,有专家将其分为“在场”和“不在场”两类。即,一类是平常生活或工作在本土本乡,对乡村社会比较了解;另一类就是在外奋斗,但心系乡土,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并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综合乡村社会实际,我们认为新乡贤应该是从乡村内部成长,或一直扎根于乡村,或外出求学、为官、创业,得到老百姓普遍认可或尊重的德行、才能出众者。

  2.新乡贤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乡贤文化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主要基于“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社会现实而孕育生长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遭遇精英外流和空心化、农村建设和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乡贤文化又被重新加以挖掘,并被寄予希望。可以说,新乡贤文化顺应广大村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顺应了构建乡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时代要求。

  3.新乡贤文化的特征。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贴近于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文化同样来自民间,以乡情、乡愁为媒介,吸引和聚集各方能人贤士,举其才学专长、创业经验和经济资源为乡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他们的嘉言懿行起到了垂范乡邻、教育后人的作用。同时新乡贤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上虞区运用新乡贤文化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有益探索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年来,浙江孕育产生了一大批新乡贤,并凝聚形成了新乡贤文化,助推社会发展。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新乡贤文化助推乡村发展成为经验样本,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上虞也由此成为中国乡贤文化之乡。“上虞乡贤文化的繁荣,有力促进了传统乡村文化的重构,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治理。”

  1.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上虞以古贤、今贤为榜样典型,总结出以德治国的虞舜精神、“东山再起”的谢安精神、投江寻父的孝女精神、清廉无私的孟尝精神、与时俱进的春晖精神、“当代武训”的张杰精神,这些精神滋润着上虞,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丰富和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为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

  2.引领乡村社会风尚。新乡贤自身的成长是一种榜样示范作用,有助于当地的民风建设和社会风尚引领,如顾永祥等一大批新乡贤,投资援助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救火阿三,身边始终聚集着一批人,跟着他到力所能及的地方义务救火;乡贤港胞张杰先生先后捐赠1500余万港币,为家乡建造校舍21栋,荣膺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到目前,上虞拥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1人,浙江省级道德模范4人,浙江骄傲2人,8人进入中国好人榜,25人进入浙江好人榜。

  3.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能激发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建设。一方面,新乡贤作为本乡本村精英人士,他们熟悉村情、了解村况;另一方面,他们在外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乡贤回乡参与建设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虞东关街道担山村支书姚宝忠原来是在一家乡镇企业(矿山)当老总,面对全村1400多名乡亲的期盼,他走马上任当山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年多来,带领村民办企业、挖资源、造良田,从而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4.促进乡村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乡贤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蕴含着德治、善治的力量,是维护乡村社会祥和稳定的思想源泉。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征地拆迁、拆违整治,导致了农村社会矛盾高发、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剧,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而乡贤作为体制外的精英积极配合基层党委政府,共同治理村庄,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上虞一大批热心公共事业的新乡贤充实到调解队伍中,开创了群众办事、矛盾调解、信息咨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的新模式,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

  5.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提升幸福指数。新乡贤文化有效助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如上虞永和镇项家桥村乡贤叶庆均毅然出资500余万元投入村里的河道整治,花120万元回购村里一座正遭受破坏的山林进行生态修复;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为了农村建设辞去工作,用30年的时间将一个原本落后的农村,建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6.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关键靠制度,随着新乡贤的涌现和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一批新乡贤在政府主导下,与村委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有效推动和完善村民自治。如上虞区盖北镇镇东村会定期邀请乡贤理事、联络员、村民代表共同召开村务议事会,把工程项目招投标、建设资金管理等事项进行商议,通过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协商解决,有效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三、新乡贤文化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从对新乡贤文化内涵的梳理,以及上虞新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功效中可以看出,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新乡贤应该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挖掘乡贤文化,增强民众对新乡贤的认知认同

  1.加强文化认同。乡贤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古今乡贤的挖掘、传承、研究、保护力度,广泛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形成尊贤、爱贤的氛围,将新乡贤文化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道德约束的有力武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滋养村民的精神家园。

  2.构筑情感认同。乡贤之所以反哺家乡,情感认同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情感的认同需要建立在相互交往中,因此可以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和载体,拉近新乡贤与乡村的距离。如成立乡贤研究会等组织对历史名贤和今贤的生平事迹及成就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成立乡贤之家等组织为乡贤们回归回流、相互交流提供交流场所和平台。

  3.给予荣誉认同。乡贤在中国古代社会本身就是对有德行、有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一种荣誉认可。对新乡贤的激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既可以颁发牌匾,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让村民敬仰;也可以评选优秀乡贤及乡贤组织,让村民效仿。通过这种荣誉认可,让更多的新乡贤能够保持参与农村小康社会的热情和激情。

  (二)搭建多元载体,重构新乡贤参与机制

  1.参与方式要多样。可以选拔和吸收一批优秀的新乡贤吸引到村主职干部队伍中来,直接进行村庄治理,甚至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主任。也可以搭建平台,如乡贤参事会、乡贤助理、乡贤基金、乡贤结对等,强化乡贤与村庄的紧密联系,共同助推乡村共同体构建。

  2.平台搭建要多元。建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型,如乡贤研究会,主要是通过挖掘古贤和今贤事迹,研究乡贤及其文化,引领社会大众见贤思齐。二是议事型,如乡贤参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农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增强村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规范乡村集体行为、增强村民的参与能力。三是联系型,如搭建“乡贤之家”平台,为加强乡贤与本地的联系、乡贤与乡贤之间的联系架起桥梁。

  3.作用发挥要同步。要十分重视发挥乡贤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作用。一是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以乡贤个人事迹及其精神来引导村民,文明有礼,向上向善,形成正能量,让更多的村民能够见贤思齐。二是凡人善举造福一方。以新乡贤个人或集体的力量来推动乡村发展,凝心聚力、促进和谐、构建共同体,让更多的乡村治理主体能够协同治理,共同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三)夯实制度基础,加快新乡贤文化培育和发展

  1.建立新乡贤评估标准。当前对于新乡贤的定义有很多,但缺乏权威解释。应该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要从品行好、有威望、有能力、有热心、有规矩五个维度来考量,而且首先必须突出“品德”。特别是要完善村级乡贤参事会成员构成,把握会员质量,坚持以德为先,以“贤”为先,只要个人的德行威望与能力成正比,且热爱家乡、敢于担当、勇于奉献,都可以列入乡贤参事会。

  2.健全乡贤参事制度。合理区分乡贤及其组织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定位,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弥补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在公共决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形成有益补充。新乡贤投资的优惠措施,对于新乡贤投资的村级项目适当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鼓励新乡贤更多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中。

  3.完善乡村民主法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小康社会的作用,乡贤治村是一种制度补充。因此,要继续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使农村的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农民的更多诉求得到满足。对于新乡贤参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村两委也要保持大度容忍,形成合力共治的良好氛围。

  (作者:余彩龙 叶 方 杨 琴)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