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邓林明
发表时间:2018-11-28来源:中国文明网

  姓名:邓林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8.08.15

  政治面貌:群众

  所在志愿服务组织:重庆市渝北区残疾人联合会志愿服务队

  主要服务项目:助残支教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1152小时

  主要事迹:

  邓林明,男,80岁,渝北区茨竹镇新泉村村民,曾是同仁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身患4级肢残,走路必须拄拐,却无惧单程六七个小时的路程颠簸,连续4年为智力和肢体残疾的吴文见兄妹送教。他以师者仁心引导他们坚强面对生活,帮助两个特殊孩子重获新生。入选第72期重庆好人,获评2017年度“感动渝北十大人物”。其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网、华龙网等央媒、市媒广泛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同村吴长生的儿子吴文见16岁,二级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女儿吴丹丹13岁,三级智力残疾,肢体残疾。4年前,到村卫生室给患病妻子拿药的邓林明,看到了在隔壁小学“听墙根”的吴文见,这个残疾男孩的眼神触动了这个退休教师的心。

  2015年3月,邓林明第一次来到吴家,提出要免费教两个孩子读书识字。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让吴长生觉得像是忽然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大救星”。很少见生人的吴文见、吴丹丹两兄妹最初对邓林明的到来有些抵触,但当邓林明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皱皱巴巴的小学数学课本时,两兄妹的眼睛亮了。“想不想读书?”邓林明问。两兄妹咿咿啊啊说了半天,邓林明也没听明白。“用笔写,想读书你画钩,不想你画叉。”听后,两兄妹毫不犹豫地在作业本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钩。兄妹俩第一节课学的不是简单的“123”,而是“努力、感恩、坚持”。从此,在吴家门前的空坝上,乡亲们总能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拿着粉笔在墙上写着什么。他面前,两个坐在木凳上的孩子认真地听课。

  送教的前两年,邓林明拄着拐,在1公里左右的村道上往返,日复一日。邓林明身子骨还算硬朗,但由于年轻时过度劳损,腰椎已经直不起来了,虽然只有1公里路,但这1公里路对邓林明来说却是不小的考验。“要上坡、下坡、还要过桥,我走走停停1个小时才能到。”

  老伴去世后,大儿子坚持让邓林明搬到南岸区罗家坝和他同住。为了继续给吴家兄妹上课,邓林明每月都会有两次单程六七个小时的“远征”。从南岸区罗家坝走,他要先坐公交车到南坪枢纽站,换乘公交车去江北区的红旗河沟汽车站,再乘公交到渝北区两路城区,在两路又换乘郊区公交到渝北区兴隆镇。这一段公交老人免费,不堵车,也要4个多小时。“直达车快一些,要多花10多元车费。”兴隆镇到茨竹镇要坐小巴,4元钱。到了茨竹镇就快了,再去新泉村,剩下5公里,要坐农村小巴,但要看运气。“赶场天是车等人,不赶场就是人等车。”等不到车时,邓林明会找茨竹镇上揽活的摩托车,花15元搭他去吴家。摸摸索索爬上摩托车后座,车主拿一条捆货物的绳子,一头缠在邓林明腰上和后座上,一头捆在自己身上。遇到路上有坑,人在摩托车上腾起来,坐的人都抓紧了。

  正是因为自己残疾人的身份,邓林明对吴长生家的两个孩子格外关心。这位“家教”不仅上门授课,还自带课本、作业本、铅笔、粉笔等文具。吴家条件艰苦,买不起黑板,邓林明就自带一块小黑板,不够写的时候就写在墙上,没有书桌就用椅子代替。在这样的条件下,邓林明一点一点地把两个特殊的孩子领进了知识的殿堂。

  作为一个有1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邓林明原本充满了信心,但是面对两个智力残疾的孩子,困难可想而知。“最大的障碍是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邓林明说,两个孩子都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啊喔的声音。起初,他们交流全靠比划和猜,但随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长了,邓林明渐渐变成了最能听懂两个孩子“特殊语言”的人。

  4年的坚持,邓林明的苦心没白费。哥哥吴文见能识300个汉字,能写100多个汉字,还能算出10以内的加减乘除。学校考察评定吴文见已经有三年级的水平了。妹妹吴丹丹虽然不能做计算,但也认识100以内的所有数字和简单的汉字。

图一: 邓林明踏上送教的“远征”

图二:邓林明给吴文见辅导作业

  推荐单位: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荣毅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