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云南民族大学思源支农调研社
发表时间:2018-11-29来源:中国文明网

  组织名称:云南民族大学思源支农调研社           

  成立时间:2011年6月18日               

  注册志愿者人数:1000余人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150000余小时                

  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150小时               

  组织负责人:张云茜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 “筑梦大山”青年大学生服务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爱星接力”关注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

  主要事迹:一、思源支农调研社基本情况:成立于2011 年 6 月 18 日,是在共青团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领导下的,以“修学储能,求真求善”为核心理念,以云南民族大学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开展各种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民汉双语志愿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的民汉双语志愿类实践性社团。从2012年至今,社团多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乡村民汉双语公益夏令营、民汉双语支农支教、民汉双语扶贫、乡村民汉双语草根晚会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并形成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二、社团获奖情况:社团在2018年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百强社团”,曾被云南团省委授予“优秀志愿服务团”称号,被昆明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授予 “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社团作为云南省在昆高校大学生“支农联盟”和在昆高校大学生“三农”论坛的发起者,是云南省在昆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先行者,在云南省高校同类性质社团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主要特色活动:

  (一)“筑梦大山”项目:青年大学生关爱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民汉双语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七年以来,累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 3000 余人次,服务 1500 余个留守儿童家庭;改善和改变 500 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使 200 余名农村留守儿童重新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使多个民汉双语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地点的留守儿童辍学率下降30%,并使 4000 余名农村孩子享受到夏令营的乐趣。项目实施以来共培养了 300 余名志愿者骨干,其中 47 名大学生志愿骨干在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从事乡村教育、社会工作、公益事业等。项目从最初单一的支教活动,经历自我探讨和完善,在 2017 年完全转变为乡村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夏令营模式并逐步形成自身活动框架和品牌。项目实施以来调研、走访、家访行走公里数超过 15 万公里,志愿服务时长15000 余小时。多次开展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支农支教分享交流会,共同探讨三农问题,影响甚远。项目模式在云南省高校同类项目中得到广泛推广。

  (二)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名单的通知》(民办发〔2018〕71号),云南民族大学被列为了2018 年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单位。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共组建了32支小分队在2018年暑假开展了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小分队以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与“直过民族”聚居区、贫困区为服务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在各少民族自治州、县、乡积极开展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源支农调研社为其中的重点团队之一,依托本次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赴云南省红河县红河县曼培村、牛红村开展了近一个月的民汉双语志愿支教活动。进行了民汉双语学习辅导、心理特征调研、心理辅导,还开展了民汉双语公益晚会、少数民族歌曲大赛、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及民汉双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成效较突出。各小分队开展情况均较好,多支小分队入选了团中央“三下乡”各类评选并获奖。学校将加大力度,把民汉双语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活动的照片

  推荐单位:云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原 茵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