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夫子”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发表时间:2018-11-28来源:中国文明网

  项目名称: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夫子”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负责人:熊蕊

  开展项目的时间:2015年5月至今

  参与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约4830余人(核心成员283人)

  项目概述及亮点成效:

  2015年,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五月工作室,启动“‘小夫子’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以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为载体,与学生专业发展紧密契合,志愿服务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服务他人与磨砺自我有效融合,致力建构一所集志愿服务、艺术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志愿者走进社区,成为孩子们的“小夫子”。

  团队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三大版块服务项目。一是主体项目:招募社区6-12岁儿童长期免费进行课业辅导,同时开展音乐舞蹈、武术形体、演讲写作、绘画手工等素质培训活动;二是常规项目:以“3·5”学雷锋日、儿童节、国庆节、宪法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在社区进行爱国主义、法制主义、奉献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社区组织趣味运动会、猜灯谜、包粽子等文娱、亲子活动;三是特色项目:每月在社区开展一场囊括声乐、舞蹈、武术、相声小品等在内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

  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总结出“统筹调度,取长补短;保教兼备,管育结合;分工明确,无缝衔接”24字工作原则:1.“统筹调度,取长补短”。整合全校注册志愿者信息,根据各处实践基地需求,发展“订单式”服务。项目团队公开发布招募,统一组织遴选、合理调度人员,共享志愿者资源。2.“保教兼备,管育结合”。引入幼儿园“两教一保”制度,每10名儿童配备3名志愿者。其中2人为教员,负责组织具体活动。1人为保育员(由具备一定保教及医疗知识的志愿者担任),负责安全督导、儿童行为习惯矫正、应急处理与教员考核。通过“2+1”配备模式,将知识传授与思想行为引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社会功能;3.“分工明确,无缝衔接”。各实践基地负责人提交活动“订单”——项目团队根据“订单”制定活动方案——发布活动招募——遴选志愿者——根据活动需求编制预算并采购相应物资——联系参与对象通知活动安排、告知注意事项——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统一前往实践基地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整理文字图像等资料归档、核定决算——实践基地负责人根据活动反馈,制定并提交下一轮活动“订单”。全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环节紧密衔接、有序推进,活动首尾相续,持续发展。

  项目推进至今,已建成万州诗仙、沙河、红光社区、万州高铁北站、湖北利川苏马荡、巫溪天元新华村等20余个城乡市民学校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基地。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千余次,四点半课堂700余次,组织各类文艺慰问演出近百场,服务人次达万余。团队收到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感谢信多封,受到华龙网、团中央、团市委、团区委官微等各级媒体报道百余次,荣获第34届“校园之春”服务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优秀事迹展播特等奖、重庆市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重庆市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各类表彰十余项。

  开展活动的照片:

  推荐单位: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荣毅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