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美职工”林鸣事迹
发表时间:2018-04-18来源:中国文明网
  700多年前,伶仃洋上诞生了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今天,依旧是这片海域,轰隆的机器声中,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在创造着新的奇迹。
  林鸣主持建设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难度最大的部分。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他以一种“强国筑梦”的责任感,义无反顾地率领团队承担起攀登世界建桥技术高峰的重任,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敢为人先,不负重任持续创新
  完成好这份举世瞩目的重任,需要最专业、最前沿的工程知识与技艺。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设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即便花上天价的咨询费用,也无法买到核心技术。工程筹备阶段,林鸣的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三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外国专家笃定地对林鸣讲:“你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
  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级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他们首先从充分的研究论证开始。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汇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难与曲折的讨论争辩。一日午饭后,林鸣带领团队成员开始就项目的一个工程环节的可行性进行研讨。讨论激烈,却一直没有达成会议研讨的成果目标。林鸣的习惯大家再熟悉不过——决不开没有结果的会议,决不做没有成效的讨论。不知过了多久,讨论终于柳暗花明,成果纷现。林鸣疲惫又喜悦地宣布散会,隐约感觉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他还细心地叮嘱大家吃点夜宵、早点休息。不想大家面面相觑,无奈地笑了起来:“哪还有夜宵?是该吃早饭了!”低头看看手表,已是早上六点多。林鸣拉开会议室的厚窗帘,明媚的阳光瞬间洒满了整个房间。
  自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以来,林鸣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召开上千次这样的讨论会议。在林鸣的带领下,神秘的世界级难题的解答思路逐步成熟、日益优化,一部代表世界工程顶级技术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方案记录了项目自建设至今进行的百余项试验研究和实战演练、自主研发的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的数百项专利,以及成功攻克的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
  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林鸣的担当品格,早已成为土木工程业界的一面旗帜。早在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北锚碇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时,林鸣毅然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润扬大桥通车时,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他被誉为“定海神针”。
  十多年后,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更是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工程责任的全部重担。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第一节沉管浮运安装时,由于没有经验,安装的过程充满挑战、困难重重,团队成员甚至开始质疑是否真能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鸣一边严肃地安排处理每一项安装过程中的难题,一边轻松地笑着对大家说:“第一次尝试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肯定会有挫折。轻轻松松就成功了,还叫什么世界级工程?”林鸣一直站在安装船上指挥各分项工作。第一节沉管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林鸣已有96小时没有休息。
  2013年年底,一向身体硬朗的林鸣病倒了。“只是鼻子流点血,没大碍”,他说。而事实上,林鸣是因劳累过度而鼻腔大量喷血。为了止住血,林鸣在四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当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正处于筹备第八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病床上,林鸣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沉管安装准备工作进行得怎样了?”在手术后的第七天,他就披着毛毯坚决离开了医院,换上了整洁的工作服即刻去了建设工地。沉管昼夜连续施工的全过程中,他始终在安装船上指挥、决策。安装船上,除林鸣的工程团队成员外,还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这是医院无奈派遣的“随船医生”,为林鸣这位“不听话”的重症病人提供医疗保障。经历了近30个小时,沉管安装成功,林鸣只说了一句话:“还好没有耽误沉管安装。”说起这段经历,林鸣的选择从没有动摇:“我是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不只是建在世界工程纪录里,更是建在我的肩膀上。只要我在,就不能把这份重担压到别人身上。”
  回望三十多年的工程建设历程,林鸣常说,当国家需要建设与发展,创新和担当便不仅仅是一位建设者、一支工程队伍的职责,更是企业与行业的使命。中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工程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应做到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把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每谈及此,林鸣的态度永远铿锵坚定、掷地有声:“我们所建设的,从来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项目,而是大国的经济宏图。作为央企,必须要承担起共和国长子应有的责任。”
  精益求精,拿着显微镜走钢丝的人
  林鸣的建设团队都深知他的工作特点:既“严”又“细”,这份“严”已达到“严苛”,这份“细”也近乎“吹毛求疵”。
  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经常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团队讲:“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上有上千个岗位,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所以,这是一场上千人一起‘走钢丝’的持久战,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无止境。”
  多年来,林鸣养成了一套独特的“望闻问切”式工地精细化管理方法。他常说,一个工地管理得好不好,首先是看员工的精神面貌,再看对场地清理能不能养成习惯,和员工聊聊天,就能听出工人们对生产工艺了解不了解、对设备操作流程熟知不熟知。在林鸣看来,工程管理之所以不仅要有“内涵”、更要有“面子”。整洁的场地,清洁的设备,精益求精的工作规范,不仅能更高质集约施工,更能展示出中央企业“国家队”的形象、焕发出中国交通建设铁军的精、气、神。他每次前往工地,都会在兜里揣一副白色手套,检查设备的时候,他不只查看日常保养记录,更会戴上白手套,这里摸一摸,那里擦一擦,以确保设备的维护效果“名副其实”。他的“显微镜”不仅是放大表面,还会透视内里。工地的机械设备不仅要“常洗澡”,而且还要每星期“称体重”。如果体重上升了,那便是说明器械内部清洗不到位、存有残渣。一次,有客人来工地参观考察,看到10辆等待工作的混凝土运输车一字排开,车身一尘不染,连轮胎上都没有泥痕,不禁好奇地问:“这些车辆是不是昨天才买来,还没有投入使用?”殊不知,这些设备已在项目工地繁忙工作了三百多个日夜。
  林鸣的“显微镜”凝聚出了一支高质效的建设团队,“世界级工程”在这支团队的建设中不断突破极限、扎实成长。沉降幅度是海底沉管隧道稳定性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对勘测、设计工作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有力验证。世界同类工程沉降一般在15—25厘米。而在林鸣的建设团队精细勘测,精细设计,精细施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整体沉降不超过5厘米,在中国深海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2017年是岛隧工程的收官之年,也是最为繁忙的一年,在5月份沉管隧道合龙贯通后,建设团队全面进入“第四战役”决胜阶段。东西人工岛岛上工程和隧道内装工期异常紧迫,界面异常复杂,安全形势异常严峻,施工组织异常困难,林鸣每天到“两岛一隧”检查指导工作,随时解决现场难题,与团队一天当作三天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一年半的工程量。林鸣用更加严格的标准管控工程,装饰板、广场砖、路缘石一遍一遍拆掉重来,照明、机电、管系一次一次重新布局,始终以“零瑕疵”工程的要求,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筑就了东西人工岛两座“最美地标”和一条“最美隧道,也为国家打造了一座百年的丰碑。
责任编辑:贾 玉韬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58407&encoding=UTF-8&data=AEcU5wAAAAcAALDnAAAAAQAlMjAxOOW5tOKAnOacgOe-juiBjOW3peKAneael-m4o-S6i-i_uQAAAAAAAAAAAAAALjAsAhQLKjKtzcoKczC8W5WSmcp2wG4qjQIUQgxWGR9AQZ4HbVFxh2YvG8zOFbM.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58407&encoding=UTF-8&data=AEcU5wAAAAcAALDnAAAAAQAlMjAxOOW5tOKAnOacgOe-juiBjOW3peKAneael-m4o-S6i-i_uQAAAAAAAAAAAAAALjAsAhQr9MvRTRA_qUNqXJYZhXArYx-CnAIULQNBMjv0vHq7jWpX4E2fg-qGUe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