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张天彤:呼唤草原与森林深处的文化记忆
发表时间:2021-04-20来源:民族画报

  “我是汉族,但我深爱着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教授张天彤说。她能深情地演唱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民歌,也能跟着民间小调翩翩起舞。无数次,她盘腿坐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与各族乡亲探讨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她的讲座既言简意赅,又充满激情,让观众通过音乐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科研联合党支部书记张天彤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北方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研究。

  张天彤常年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研究。通过策划音乐会、研讨会、展演等形式,将北方民族传统音乐“搬”上高校舞台,还进一步深化“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与高校师生之间的合作。她培养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回族等民族的10多名硕士、博士,为民族音乐研究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张天彤用音乐促进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张天彤(左)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采访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沃金柱。

  2002年,硕士毕业的张天彤留校工作,负责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资料。2005年8月,她和音乐理论家赵宋光一同参加了“全国首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赵宋光嘱咐张天彤,内蒙古这3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音乐研究需要给予关注,这让张天彤对北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7年,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张天彤将目光投向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研究。大量北方民族历史和音乐文献中,达斡尔族人几次迁徙和远赴新疆戍边的历史深深触动了张天彤。“1000余人,3000多公里,屯田永驻。我看到了达斡尔族人的顽强不屈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从此,张天彤将心血倾注到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以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濒危音乐的保护上,全力以赴,矢志不移。

  在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北方民族传统音乐的道路上,张天彤如痴如醉。她带领学生走进北方的广阔天地,采访千余人次,抢救性录制、记录了达斡尔族4个方言区传统歌舞、鄂伦春族居住地区的民歌、鄂温克族3个部落的民歌超600首;累计拍摄、录制访谈300余小时。

2018年,张天彤(右二)带领学生在新疆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采访达斡尔族歌手蔡玉萍(中)。

  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张天彤有强烈的紧迫感,她曾不顾有孕在身,坚持在呼伦贝尔草原采风,还在孕期举办“呼伦贝尔在呼唤”“草原礼赞”等学术音乐会。哺乳期一结束,她就继续投身到搜集、保护传统音乐的工作中。曾经,由于劳累过度她身患重疾,在经历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张天彤带着汤药又开始了抢救性录制工作。张天彤说:“每逢寒暑假,到民族地区采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田野调查、每一次访谈,对我而言,都是一次追问生活、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过程。”

  2013年以来,张天彤采用现场学术阐释和歌舞展演相结合的活态传播形式,举办音乐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她的专著《变迁与坚守——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是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2019年,由张天彤组织策划并担任学术主持的“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演”活动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

在由张天彤策划并担任学术主持的《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演》中,莫力达瓦旗的达斡尔学会映山红艺术团表演了达斡尔族舞剧《鲁日格勒》。(鹰鸽 摄影)

由张天彤担任策划及主持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展演”,于201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这是来自新疆的锡伯族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龚福宁 摄影

张天彤与她帮助过的小朋友鄂丽斯(左二)。

  在对传统音乐进行活态抢救并加以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民族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民族文化,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真正的学者,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还应该有担当精神,既当好传统音乐的发现者、保护者和研究者,更要当好传承者、发展者和传播者。

  用脚来丈量民族音乐的多彩世界,用心来讲述少数民族音乐的前世今生,张天彤致力于北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传播。

张天彤(右三)与她的 2018 届硕士毕业生。

 
责任编辑:周 胜武(实习)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