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山:筑路架桥 奉献社会
发表时间:2018-10-11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欢迎您来到中国文明网。提到中国路桥,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2018年春晚的一个小品《同喜同乐》,现在来回顾一下。这个节目您一定非常熟悉,当时您看了吗?

  卢山:我看了,他们是来自一线的蒙内乘务员,在中央电视台参加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

  记者:这些演员都来自铁路一线吗?

  卢山:对。这十位乘务员是我们从肯尼亚一千多名当地活跃在列车一线的乘务员里挑选出来的。中国路桥能借这台晚会,展现蒙内铁路建设,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

  记者: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蒙内铁路了。据说,蒙内铁路从建设到完工,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对于肯尼亚人民来说,却等了足足一个世纪。

  卢山:是的。蒙内铁路实际上要用四年半的时间,但我们仅用了两年半就完成了。这是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集中动用了我们的优势资源,配备了我们的施工力量,完成了对于他们国家而言的一个世纪工程。全长472公里,是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中国建造,也是中国制造。现在又是中国运营,我们跟肯尼亚政府签订了十年的运营,所以现在这条铁路是一条全面展现全价值链的铁路,内涵非常丰富。

  记者:这其中一定也涵盖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

  卢山:对,因为修建这条铁路,首先是要把中国标准带到非洲,因为只有采用中国标准,才能把中国设计带出去,进而把中国机车、中国经验和中国技术带出去。

  记者:这是环环紧扣的。那么在建设过程中,中方员工和外方员工的比例是什么样的?

  卢山:我们在472公里的铁路建设中,高峰期中国员工大概三千多人。我们尽量满足肯尼亚政府提出来的,要尽量多雇佣当地员工、培养当地员工的要求。因为肯方建设这条铁路也是他们国家的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们希望通过铁路建设,使更多人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掌握更多技能,也能使更多当地铁路工程师的技能得到进一步实践与提高,所以在建设高峰期,将近有三万多当地员工参与这条铁路建设,这应是10:1的比例。

  记者:现在,蒙内铁路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张非常闪亮的名片了。那么,怎么能把企业的整体战略和国家的部署进行结合,进而把这条铁路打造成一条文明之路呢?

  卢山:中国路桥作为最早“走出去”的四家国有企业之一,一直都把践行国家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紧密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比如,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我们在非洲修了将近一千多公里的铁路、一万多公里的公路、九座特大桥、八个万吨级码头和三个机场。在中非合作论坛下,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里面,30多个国家有我们的项目。

  喀喇昆仑一期被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修这条路难度非常大,海拔高达4000多米,而且出现了一次地震,造成了堰塞湖,这都是我们在施工中从未碰到的,但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喀喇昆仑一期通车,现在第二期在进行中,我们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重要的参与者。

  记者:蒙内铁路让中国路桥更多走向世界,那么,中国路桥这么多年的发展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卢山:对,改革开放为像中国路桥这样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期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还有高速铁路等等。中国路桥积极参与其中的建设,我们的技术得到提升、人员得到锻炼、经验得到丰富,为我们“走出去”储备了一大批技术和人才。

  记者:初期的时候,企业“走出去”是什么样的状态?

  卢山:我清楚记得,“走出去”初期困难非常多。第一,对参与项目所执行的标准不熟悉。因为80年代、90年代是“走出去”的第一阶段,我们承接的项目都是国际金融组织投资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非洲复兴银行,这些国际组织项下的项目,他们所用的标准大部分是英美标准,我们的工程师早期都没有接触过这些标准。第二,他们聘请的都是国际监理。第三,那时在国内还没有执行国际项目的经验,所以“走出去”初期是探索的过程,也是工程师和管理团队锻炼的过程。

  记者:您跟中国路桥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卢山:我是1983年毕业到中国路桥,在这个企业服务了35年,1985年开始走出国门。

  记者:一提到驻外,可能大家的印象都是高大上的,您的切身感受是什么样的?

  卢山:那时候“走出去”都非常兴奋,觉得有出国机会,可以到国外去工作。但是也有很多困难,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都是靠写信跟家里保持联系。生活比较艰苦,不像现在海外员工有很好的物质生活保障,住宿、安全、食品都不如现在。当然,现在也有问题,比如国际地区冲突,地缘政治出现的一些突变、内乱,还有非洲一些国家的疾病,都成了新问题。就国外公共安全方面,我们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除了聘用当地保安,还跟当地政府要求提供武装警察来保护,在中国也聘用了专业的安保公司前去保护我们的员工安全,确保公共安全与安全生产,毕竟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们也远程连线了肯尼亚蒙内铁路一线职工。他们说“祖国把我放在哪里,我就是一颗钉子钉在哪里。”听到这句话,您有什么感受?

  卢山:我想这是一种情怀,就是一方面参与铁路的运营、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他们真正体会到铁路的运营,能让当地交通更顺畅。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收入提高。他们说的都是真切感受,很朴实。

  记者:我想这是他们的路桥梦,真正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说到这里,我也很好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精神,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员工呢?

  卢山:中国路桥四十多年,包括从1958年交通部援外办开始,我们就把发扬“为国家争光、为企业奉献”这样一种精神,把“筑路架桥、连通世界”这样一个企业精神根植在每一位员工心中。

  记者:在短片中我们看到,很多员工讲到他们的基层生活环境正慢慢发生变化,慢慢有了家的感觉。前不久,我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上读了您的一篇关于党建的文章,在这里想跟您请教一下,我们企业怎样更好做好海外党建工作?

  卢山:海外党建我想用“一二三四五”这组数字来概括一下。“一”就是围绕一个目标,海外党建一定要围绕着“为国争光、为企业添彩、为当地谋福”这样一个目标。“二”就是两个融入,分别为融入当地员工的管理和员工的国际化水平。“三”就是三个基本工程,分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基本队伍建设工程、基本制度建设工程,力争使海外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的核心、党员教育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四”就是做好四个抓手,分别是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海外公共安全、实现海外合规经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五”就是加强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队伍等五项建设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这个目标,您怎么看?

  卢山:企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顺应时代新要求,更要注重企业内涵,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改革跟转型升级目标的提高,促进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年底,咱们企业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您怎么看待创建工作对于一流企业的促进作用?

  卢山:加强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始终通过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深刻领会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要求。我们创建文明单位的过程,也是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组合拳,挖掘企业发展潜力、提升企业品质、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样一个过程,还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变得更丰满,更富有竞争力,进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国有企业的榜样。

  记者:您是1983年进入中国路桥工作的,今年是第35个年头了。下面我们来看一张表,这张表清楚记录着海外工作累计满10年的、15年的、20年的、25年的。在节目最后,对于这些一直默默奉献的老中国路桥人,您有什么话想说?

  卢山: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公司的海外发展,为了祖国的海外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毕生精力。感谢他们,也为他们感到无比自豪!

  记者:我想这也印证了企业精神,就是“筑路架桥、奉献社会”。感谢卢总今天的精彩分享,同时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您,送给中国路桥。希望文明之光照耀中国路桥,同时让文明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世界的舞台更加闪耀。

  (记者:范曼瑜 编导/剪辑:林和 摄像:高晟寒赵洋 摄影:段琳玉 监制:刘鲲鹏 责任编辑:张慧磊)

  (特别鸣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工作局、中交集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慧磊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