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发表时间:2022-02-18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一重大新论断非常值得深长思之。

  文明演进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进步,也是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两大创造”。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砥砺前行,创造性地赋予了表征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文明形态以独特、崭新的时代内涵。这种人类文明形态是“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这种人类文明形态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必然的。我们必须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理论来源、实践成果、价值意蕴等予以准确理解、深刻把握。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是

  中华文明从“蒙尘”的劫难岁月到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是艰难却又辉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出的社会图景不单单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与发展,也饱含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诉求的追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蕴含

  文明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缘等在内的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的成果之和。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来看,文明不是自己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实 现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文明的递进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言:“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在文明递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 在逐渐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兴利除弊,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符合世界人民期盼的崭新文明形态。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彪炳人类文明史册的重大成就。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的探究首先必须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根本前提。“两个创造”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成型的 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其中孕育而生,并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铸成伟大成果。

  自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创立和发展。从本质上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又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优越性、文明性进行呈现,最终实现对世界上既往文明的超越,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庞大理论体系和领先的创新价值的强大支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本质上讲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与创造。从根源上把握,悠久的中华文明、古老的东方文明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蕴与命 脉,也正是在其滋养下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浑然天成的文化底蕴、精神特质和使命职责,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与创新。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就是唯一的人类现代化道路的“神话”,以其科学的理论、合理的体系、包容的胸怀和崭新的思路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成功飞跃,为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文明发展提供 了新的可能。以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等内生优势为基础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更好地促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崭新范式,也为全世界破解以上关系问题提供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和把握 现代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特征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了物质方面的极大丰裕。但是,由资本主义 制度催生的资本逻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暴露出巨大的自身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导致其物质领域的成就是必须以牺牲其他领域文明为代价的。和资本主义文明不同的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提出伊始便关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各个领域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做到使各个领域均能取得相应实践成果,又推动“五个文明”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合理关系。实践证实,“五个文明”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必须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保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所有领域、所有方面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是贯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基础保障。“物质文明”主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也是保证国家各项建设能够取得长足进展的强大支撑。在百 年非凡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它坚持立场、承接历史、立足国情,在不断认识、坚持、完善的过 程中使其在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方面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面对这一重大变化,党和国家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 带动、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由此,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的飞跃,也进一步证明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有优越性的,是适应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的。

  “政治文明”是贯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核心保障。“政治文明”主要是指政治制度及其运行体制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政治文明与西方政治文明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则旗帜鲜明地为人民服务。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党和国家致力推进依法治国、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而彰显我国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底蕴、时代特色、创新理念。实践证明,这些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我国各项事业能够行稳致远的前提和保证,其展现出的巨大优势充分表明我国的政治文明是具有历史性、 人民性、时代性的先进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是贯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内在力量。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注重发挥精神文明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我们要在 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论在任何历史阶段,对于国家发展而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精神文 明的发展绝不能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甚至精神文明的发展要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我们对于“精神文明”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大框架中,即“精神文明”是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探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形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滋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孕育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有着鲜明特色和显著特征。这些特色和特征意味着我们在精神文明领域遵循的原则、提倡的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是截然不同的。一直以来,我国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给予尊重和保护。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具有超越世界惯有的人类文明视角的崇高境界,对我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文明”是贯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强大凝聚力。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会文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通常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且表现为一种文明行为;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文明”则是对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从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可以得出,人类社会的文明化程度与其文明进步程度是正相关的。这就要求人类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还 要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文明,进而实现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我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尤为关注“社会文明”建设,将其作为提高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保证,坚持 推动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高。“社会文明”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要命题,充分说明能否做好“社会文明”建设工作直接关系着国 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能否得到真实提升。由此,“社会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凝聚力,也是推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之举。

  “生态文明”是贯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 的生存保障。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即是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明,规定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聚焦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重大问题,并在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资金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格局”的号召。从人类生存和国家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在“五大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得以顺利发展的支撑。事实证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环境优化、资源充足、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举,进而也是保证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核心要义。我国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念是一项创造性、创新性的伟大成果,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便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重要作用,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 人类文明新形态成型于中国共产党的接续奋斗之中,具有扎实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来源

  世界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和转化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资本主义文明在带动科技创新、开拓世界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由此,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步由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进而开拓和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文明体系。

  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实质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为驱动,并依靠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换取利润,长期处于这种不平等、不平衡、不协调的畸形状态下,使得资本主义文明自身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充分暴露,导 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一方面,在资本主导下,人逐渐沦为劳动工具,并产生了与自身的疏离。这种疏离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劳动的价值失去正确判断与认知,参与劳动的出发 点不是满足自身在体力、脑力方面的需要,而是被一种强迫、强制、强逼的意识取而代之,从而劳动行为变成了为资产阶级谋取利益的手段。在异化劳动下,人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被剥夺,代替它们的是无期限的剥削、 压迫和奴役,造成人在精神世界、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极度缺失、空虚和沦丧。另一方面,在利益驱动下,为满足经济建设能够具有充足甚至富余的能源供应,资本主义文明的构建实则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无序开采与占 有,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系统的平衡与永续发展。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无底线攫取,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再生力降低,使得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逐渐尖锐。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科学、合理的汲取与评判,揭示其中渗透出的剥削和压迫的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洞察与科学预见,始终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进而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构想当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最 高文明形态。在这一文明形态中,人的存在不再是依附关系或从属关系,是能够进行自我支配的;劳动成果不再只体现物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人的价值;生产不再以过度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而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 之间的和谐关系,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对社会进步的衡量不能拘泥于经济发展这个单一指标,而是要将人的物质富裕与精神满足作为重要标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 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的契合,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渊源

  文化是蕴藏在历史与实践当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贯穿历史进程、彰显民族特性、强健民族气魄的重要作用,也是铸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根基与魂魄。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后 仍然能够屹立不倒、坚不可摧,中华文明仍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正是因为中华儿女在世世代代的奋斗与拼搏中始终保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的精神与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传承的根本,是我们国家向前 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成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冲击的思想防线,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绝不能割舍和丢弃的。进一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提出与创造的根基和源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气。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诸多关于国家治理、道德理想、自然规律等的丰硕成果,如“施行仁政”“为政以德”的治国理政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 民本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人间大爱,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为我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和不竭动力。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其强大支撑与动力。除此之外,正是由于以绵延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与科学内涵作为底气和支撑,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引领未来发展、引领人类发展、引领文明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内核。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便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探索出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展现中华文明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由此,二者的融合构成了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内核。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上升 到新的高度,使得马克思主义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得到充分融合,进而形成思想、意识、行为上的协调一致,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 涵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契合,其在实践、创新、价值观念、理想抱负等方面能够达到高度统一。而这种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合力得到提升,进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内核,也形成了 创造新世界的更加强大的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基石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便是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的伟大征程。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中版图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破败局面,无数志士仁人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试图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悲惨苦痛的劫难境况。但事实证明,照搬与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也绝不可能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冲出磨难、带领中华民族重见光明。

  面对民族危亡、国家劫难,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探索自己的道路、走向自己的道路、维护自己的道路,最终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从这一刻起,中国人 民“站起来”了。这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确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打下前期坚实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掀起新的高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式”成为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与特质。对“中国式”的探索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抽离;对“中国式”的丰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在这个阶段,我们党持续推动理论创新,赋予社会主义本质以科学内涵,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鼓励解放思想,厘清市场与政府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正面回答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过程中,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形成了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成果在内的强有力的支撑。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初心、接续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诸多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党和国家立足当今时代 背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遵循“守正创新”方法论原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脱贫攻坚战胜利,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在坚守制度本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决勇于自我革命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并在创新发展理念、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彰显出中国特色,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超越。

  (四)应对世界风险挑战是人类文明新形 态的现实依据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所面对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向也正处在重要节点。这些现实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国家稳定、人民 幸福,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真实检验。

  我们在迎接机遇的同时,还需要看到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

  面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考验,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了由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轨 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战胜经济下行的风险与挑战。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并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意识形态 工作不仅要做好国内的文化建设、价值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还要将眼光放远、放长,在思想上、战略上、魄力上、行动上坚决抵御他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渗透。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意识形态工 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安邦定国的坚强保障,坚持使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强化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意识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也早已成为我国表明政治立场、坚定“四个 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手段,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抵御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

  面对因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更调整带来的风险,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与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体现,实现了人类文明向更完善、更高级、更先进的高度进化。在“两个创造”的辩证统一关系下,中国实现了人类文明进化的质的提升。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葆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质、中国风格,又以扬弃的态度科学对待世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进而铸成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灵魂”之新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与世界上以往全部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伟大文明成果不代表任何阶层、团体或个人的特殊利益,其核心本质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决维护。党和国家提出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彰显人民意愿、人民诉求、人民期盼,是捍卫人民立场的新文明形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百年建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壮丽史诗。从筚路蓝缕到鹏程万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一路创造伟大 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动力与支持均来自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擘画国家发展蓝图的始末坚持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利益融入其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诉求为动力、以人民关切为目标,深度聚焦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部署。在取得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之后,党和国家正朝着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全力进发。在开局的重要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路并进地真正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所求、所需、所愿。当前,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为民谋福祉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对于人民来说,则意味着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满足有了更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同时,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问题。

  资本主义文明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个性和诉求,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文明在实质上是一种对人民大众的“剥夺”“限制”与“压制”。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 关注与追求。在历史递进中,党和国家对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法律规范、加强文化引领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劳动的观点是贯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观点,劳动本应 是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但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劳动却更偏向对物的价值的凸显,并造成劳动者与自身、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文明 的内核与本质是崇尚和赞许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并能够获得支配个人劳动成果的自由,同时在此过程中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使实现自身在体力、智力、个性以及思想观念方 面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之新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崛起,并能够在风险与挑战中激流勇进、勇往直前的最核心、最关键、最强大的力量。从上下求索的寻找、探索、尝试的历程,到繁荣富强的现实图景的实 现,再到对更加美好、更加强大未来的展望,国家日益强盛的奥义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一切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就。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开创和蓬勃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出和创造。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立足人民利益、立足世界大局,以宽广的视野、 博大的胸怀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成就,这些成果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拔新领异、独有千秋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心怀“国之大者”的思维格局、葆有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铸就成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光辉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锤炼独特品格、造就非凡气质、练就宏伟气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人民立场的基础上,集包括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等先进文明于一身,并在继承与汲取的基础上实现 对传统的超越,为人类文明、世界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提出了崭新见解。

  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于积贫积弱、水深火热之中,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不忘使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始终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孜孜以 求的宏伟目标,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新成果和新成绩。面向未来,党和国家规划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从以上规划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心系社稷民生,从部署到落实、从政策到执行、从理论到实践无不体现着大国大党的创造精神和拼搏精神。

  当前,我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严峻的风险与挑战,而保证国家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这也是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得以丰富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坚持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力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之新

  虽然资本主义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界上原有的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推动了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在贸易往来、分工合作、文化交流方面的互通。但是,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资本主义文明其自身具有无法调和 的矛盾,虽然它打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壁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极大地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阻碍了新的文明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在商品流通和资本运转的过程中试图以明显或隐蔽的方式强行输出自己 的文明体系以及价值观念。

  与资本主义文明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追求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的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得益彰、世界人民能一道走向幸福生活不断付出努力的新的文明形 态。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和创造旨在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尊重和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人的全 面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恐怖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输出的价值观念和底线原则。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极具中国智慧的重大命题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坚守的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目标与蓝图有了清晰、明确的体 现,也为全人类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和创造给未来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国始终愿与全世界携手打造一个相互支持、合 作共赢、风雨同舟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初衷。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诉求与全世界人民对世界和平稳定的诉求是相一致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最小代价方式,将正向成 果与负面代价的利害冲突降到最低,彻底粉碎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历史终结论’,将人类文明引向新纪元。”

  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中为实现全世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出切实努力,充分验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新指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 大进步。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观,始终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致力于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环境。鉴于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站在世界的制高点,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矫正人与自身的关系

  西方现代化道路建立在资本积累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基础上,伴随着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的不断加深,这种极端、异常,甚至是畸形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生产力释放活力。而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对人与自身关系的重新梳理和矫正。

  人的全面发展是评判“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是提出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的主体地位需要在现实社会这个场域中得到展现和发挥。在这里,实现人的主体地位与实现现实社会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的正相关关系,即人的自身发展要在现实社会的塑造中完成,同时这种对人的正向塑造也是对社会进步的极大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文明下,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完全被片面、不自由、不充分所取代,表现为“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

  在这个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资本主义文明完全不同,它呈现出的人与自身的关系是正常、合理、科学的,是能够完全符合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人民 群众的全面发展问题,将其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致力于实现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帮助人民群众达到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同 时,还需要解决好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党和国家注重引导个体的人要将自身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合理、具体、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个体的人养成维持良好 社会秩序的观念和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冲破自身固定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拓展、升级来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文明的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已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奋力奔跑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这是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未来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这些重大理 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也为未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升,进而为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有力、坚强、根本保证。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提出是对人与自身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合理解读和合理矫正,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旨在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消除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保证自然 生态平衡,这与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的西方现代化是截然不同的。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是对立的关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可遵循的客观规律,以保证有限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无限发展的需要。这种客观规律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占有、消耗。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开启了一种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的新范式,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由此得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所在,人的操控行为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但也 可能是消极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使得“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形成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成为现实。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事关人类生存、民族进步、国家发展、世界和平,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过去、当前乃至未来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中国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了一份可供全世界参考的答案,即要以保护生态的文明发展观创造有序和谐的现代化之路,并给出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办法与措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创设新的世界治理体系

  从人与世界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的和平发展方式。在资本逻辑驱使下,资本主义文明所呈现出的世界关系是一种依附、从属、压制的不平等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描述中, 这种依附、从属、压制表现为农村从属城市、东方从属西方。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所采用的战争、侵略手段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将和平作为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建立一切世界关系的根本前提,坚持和平发展原则、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并将构建一个 安全、稳定、和谐的新型世界关系作为目标与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肩负着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使命,也承载着世界人民对合理、平等、美好世界关系的希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世界关系的崭新诠释,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为引领,在处理世界关系问题上坚决倡导以合作共赢、义利相兼代替从属和压制。这种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是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全面否定,也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实践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带领世界各国人民奔赴幸福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每个民族 ”“每 个国家”是主体,即守护地球家园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则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维护世界关系问题上绝不能放弃的底线。

  长久以来,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地将中国的发展成果、发展经验分享给全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 突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战乱危机等问题上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新范式、新样本、新方案,不仅为世界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此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也有力地回应了国 际上发出的包括“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在内的众说纷纭的论调,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究竟应该走向何处的问题,集中阐明了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观点,更正了世界对中国发展的种种误读,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五、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文明的上升,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开始正式走向辉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恰当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必将进一步发挥其对中国、对世 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平、和谐、平衡关系的重要参照。(作者: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路 弘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