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杨兴勇:拿起锄头是农民 放下锄头是演员
发表时间:2019-04-09来源:新华社

  点点星光下,48岁的农民杨兴勇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央,用自己嘹亮的嗓音为观众奉上一曲民歌《川江号子》。在重庆武隆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武隆》的舞台上,杨兴勇已经演出了2000余场,让上千万观众感受到《川江号子》中纤夫们在悬崖绝壁间为战胜险滩恶水的艰辛和不屈。

  杨兴勇,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板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为了摆脱贫困,从小喜爱唱歌的他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到外地打工、做小生意。随着家乡武隆旅游业的大发展,他和许多同乡一起开始返乡寻找脱贫致富的机会。2012年,杨兴勇成功应聘成为《印象武隆》的一名演员,过上了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做演员的“双重”生活。为了唱好《川江号子》,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杨兴勇一直努力学习。随着武隆旅游知名度的提高,杨兴勇演唱水平的提升,这个地道农民,从武隆这个小舞台,把《川江号子》唱到了北京、上海、福建、台湾,甚至被邀请到日本表演。

  在《川江号子》的歌声中,杨兴勇的生活越来越红火,2016年还购买了小轿车。杨兴勇说,在《印象武隆》的演员中,像他这样“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演员”的当地人还有很多,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几年来,武隆区依托青山绿水持之以恒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大景区联动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回引人才,吸聚资本下乡。全区近10万人吃上旅游饭,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杨兴勇在《印象武隆》的舞台上演唱《川江号子》。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板桥村,杨兴勇(左)和岳父王政彬(右)一起晾晒准备制作咸菜的蔬菜。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板桥村,杨兴勇(中)和家里人一起在地里干农活(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印象武隆》剧场演员宿舍内,杨兴勇在整理晚上演出时使用的演出服。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印象武隆》的演出剧场内,杨兴勇穿着演出服在进行练习。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国民歌大会上,杨兴勇在演唱武隆民歌《抬工号子》。图片由《印象武隆》剧团提供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