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馕香飘绿洲
发表时间:2019-03-19来源:新华社

  馕,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新疆的绿洲之中,它唤醒人们的味觉记忆,它的麦香味也是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各民族村民从盐碱地踏出一条致富路,如今人均纯收入比20世纪90年代初翻了38倍。达西村以制作馕著名,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上纯手工的烤制工艺,让这里的馕受到市场的认可。漫步尉犁县达西村,七彩的篱笆院、整齐的砖瓦房,最吸引人的当属溢满街道的馕香。寻味而去,玉素甫·塔普汗跟妻子正在家里烤制小油馕。

  早上七点半,达西村还没天亮,玉素甫·塔普汗就忙碌起来。为保证自家馕有嚼劲,他坚持手工和面。过油的洋葱和芝麻,和着酥油和牛奶,裹进面团里,再凹出个馕心,算是齐活。玉素甫和妻子娴熟地将小油馕馕饼整齐排列,便走出房门查看馕坑的温度。

  添木炭,洒盐水,探温度……几番等待后,馕坑的温度终于适宜。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端出待烤制的馕饼,立在馕坑旁,准备递馕饼给丈夫。馕坑很深,玉素甫需要探进大半个身子,才能将馕饼依次贴在坑壁上。经过几十年的默契配合,丈夫不抬头也能准确知道妻子递过馕饼的位置。

  2000年起,玉素甫一家就开店以打馕为生。随着年龄增长,2016年开始,玉素甫慢慢降低了劳动强度,从几年前早晚打四次馕到现在每天只打两次馕。他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把精力慢慢转移到馕的零售上。起初,玉素甫的小油馕送往尉犁县各大超市零售,因为手艺好,也会有客人打电话要求邮寄,老两口为此不少操心。

  2017年,尉犁县成立了馕协会,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让有打馕手艺的村民抱团获益,玉素甫·塔普汗一家成为最早的参与者。一早一晚制作两坑小油馕,每天50公斤,可让一家获纯利500元。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馕协会的稳定渠道让玉素甫和妻子的晚年再“就业”乐在其中。

  像玉素甫这样的能人在达西村还有很多。为了鼓励更多创业者,尉犁县投资打造“达西风情园”,将各民族创业者聚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食宿结合的农家乐,发展达西旅游业。

玉素甫·塔普汗将炭火放入馕坑中。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玉素甫·塔普汗取出刚制作好的馕饼,准备烤制。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玉素甫·塔普汗在烤制小油馕。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妻子吾尼沙汗·热依木在家中制作小油馕馕饼。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玉素甫·塔普汗将烤好的馕放在摩托车上准备销售。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吃完午饭,玉素甫·塔普汗(中)和小孙女木妮赛(左)、大孙女阿丽耶在一起玩耍。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