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文化甘霖润乌蒙: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的毕节实践
发表时间:2018-11-05来源:贵州文明网

  

  送文化下乡百场演艺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深秋的乌蒙山区,秋色点染,色彩斑斓。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小村里,农家书屋透着书香;广场上,劲歌飞扬舞姿奔放……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乌蒙儿女正激情满怀,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气势,翻越贫困这座大山。这是毕节市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为乌蒙儿女注入心气,催生了他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力。

  2016年以来,毕节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达标、重点突破、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四项任务,确立“独具特色、西部一流、全国示范”的创建目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服务方式融合创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的成效正在凸显。

  “据第三方机构调查,2018年毕节市群众对业余休闲娱乐生活整体满意度达92.6分。在9月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集中评审中,毕节市获得西部第二的成绩。”毕节市文广局局长薛占润说,成绩的背后是通过文化浸润,乌蒙山区群众思想的“穷根”正在拔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正在集聚,地域文化自信正在增强。

  夯实基础设施 让文化之花绽放城乡

  黔西县大关镇七里村的图书室干净整洁,书架上放着各种关于养殖和防疫技术的书籍。村里的养殖大户简成忠一大早就来到图书室翻阅书籍,上网查阅相关养鸡技术要领。

  在毕节,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图书室已经成了群众学习脱贫致富技术的好去处。这是自2016年启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毕节市不断夯实文化基础设施,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红利。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毕节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9.89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4.736亿元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协调资金1.12亿元,支持毕节实施文化扶贫“同心工程”;恒大集团投入11亿元打造奢香古镇,将文化旅游产业与易地搬迁扶贫紧密结合,打造了文化扶贫新模式。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目前,全市9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个、清退归位32个,新建、改扩建、整合设置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83个,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文体广场1106个,乡村文体广场覆盖率达82.3%。全市免费开放文化设施面积从创建前的203.15万平方米增加到389.39万平方米;基本服务项目从创建前5218个增加到12465个;市、县、乡、村四级数字文化设施和无线WiFi全覆盖,建成“毕节文化云”数字服务平台和贵州省首个数字虚拟博物馆,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向“户户用”升级,新增“户户用”有线电视农村用户50万户。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文化之花在城乡竞相绽放。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年丰村建起文化广场后,2017年春节村里自办了联欢晚会,群众载歌载舞庆祝新春,好不热闹。支书陈大明高兴地说:“有了活动阵地,我们年年都会办联欢晚会,让群众的春节过得丰富多彩。”

  强化制度设计 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也为加快推进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遵循。”毕节市文广局机关党委书记陈如新介绍,毕节市按照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结合脱贫攻坚实际,选定“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作为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课题。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转化的战略方针,毕节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文件19个,文化主管部门配套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反馈机制、业余文艺团队扶持管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性文件8个。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毕节市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体系,出台《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引入约谈、批评、预警、诫勉谈话惩戒机制,两年间共开展8次公共文化专项督查,毕节市政府专门就突出问题致函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约谈县处级领导4名、科级领导12名,2名乡镇长在电视台向群众公开道歉。

  “三双考核”,使“软文化”有了“硬抓手”,也强化了政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意识。2017年6月,纳雍县两个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在电视上针对公共文化督查反馈意见整改不力向全县人民做深刻检讨,并承诺限期对所辖乡村不达标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进行全面整改。与此同时,该县图书馆与文化馆喜迁“新居”。纳雍县分管文化的副县长介绍,新楼原本是准备供政府办公用,鉴于县图书馆与文化馆馆舍老化、面积不达标,为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让政府办公场所为文化惠民阵地让路。

  组建文化团队 让基层文化丰富活跃

  吃过晚饭,金沙县高坪镇金凤苗寨广场上音乐响了起来,30来个身着盛装的苗家妇女跟在王云菊身后,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王云菊从小能歌善舞,尤其擅长苗家歌舞。2017年,村里把能歌善舞的王云菊聘为村文化管理员,负责管理村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组织村里的乡亲们开展文化活动,每个月800元补贴。

  让兴趣爱好找到舞台的王云菊把金凤苗寨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组建了村文艺宣传队,带领乡亲们排练节目。“附近乡镇搞活动经常请我们文艺宣传队去表演呢。”王云菊自豪地说。

  在毕节,像王云菊一样的村级文化管理员有3648名,基本实现每村1名,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乡村“公共文化领头羊”,带领组建文艺团队,让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没有人具体抓工作,再好的设计都是空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毕节市非常注重文化队伍建设,两年来,全市新增县级文化单位专业人员56名,每个乡镇(街道)配备文化工作人员3名。

  在村一级,毕节市采取市级顶层设计、县级培训指导、乡级招募考核、村级管理使用的方式招募村级文化管理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500余万元,人均每月补贴800元。“这些村级文化管理员优先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招募,这样既破解了村级文化活动和阵地缺乏专人组织管理的难题,又增添了文化岗位,开拓了文化扶贫路径。”薛占润说。

  同时,毕节市鼓励退休教师、非遗文化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文化能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带动群众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全市文化讲习员培训班。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在村级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的带动下,毕节市村级文艺宣传队达到了11482支,平均每村有3支业余文艺团队,超过10万名农民文艺骨干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

  创新服务方式 让文化惠民更加均衡

  如何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毕节市探索成立了“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讲习。全市798名文化工作者和3600余名村级文化管理员成了讲习所讲习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践行文化“扶志扶智”,公共文化育民、励民、惠民、富民的效益正逐步呈现。

  为了进一步让文化惠民均衡化,毕节市在文化大数据建设上做文章,市财政拨款6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打造了“毕节文化云”,为试验区群众提供“一站式”信息公告、场馆预约、活动组织、品牌推介等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推动“毕节文化云”与“多彩贵州文化云”相互连通,借助“广电云平台”,把各级文化服务直接连通群众家庭屏幕终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形成“户户用”,使百姓通过直播、点播等形式享受到毕节市乃至全省全国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实施文化精准服务,有效助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以后我只要下载毕节文化云手机APP,一点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哪里有活动,也能第一时间知道了。”黔西县大关镇七里村养殖大户简成忠扬了扬手里的手机,开心地说。

  在图书管理方面,毕节市图书馆先行先试,在现有图书借阅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定级的要求,结合业务管理需要,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建设全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该系统功能板块包括业务档案、工作统计、业绩统计、特群服务、古籍保护、馆际互联等14个模块,涵盖除图书借阅系统外图书馆所有业务工作,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率先实现业务工作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毕节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套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实时监管、业务数据一次性建设、工作成果永续积累,以及业务工作统计、人员业绩统计、业务档案和数字资源自动生存,并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年报数据相衔接,为评估定级和绩效评价提供原始依据,推动了图书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全面转型升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此外,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毕节市发现县级总馆辐射带动明显不足,于是创造性地提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人财物资源较丰富、区域交通较便利、业务整体水平较高、具有辐射带动周边文化站优势的乡镇建设“区域性分馆”,充分实现了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享,发挥了总馆与分馆的枢纽作用。

  

  金海湖新修建的文化三馆一中心。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提升文化供给 让文化甘霖浸润心灵

  通过提升文化供给,让文化甘霖浸润人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拔掉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这得益于毕节市大力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建,通过为群众烹制一桌桌丰盛的“文化大餐”,为群众补精神之钙。

  如何烹制“文化大餐”?毕节市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展存,通过“文化+”的方式,打造了“索玛花开”“大梦织金”等一批留得住乡愁、接地气的演艺产品,提升了“火把节”“跳花节”等一批民俗活动,推出了《奢香夫人》《文朝荣》等一批能激发乌蒙儿女干事创业热情的影视作品。

  想吃什么“餐”,群众自己点。毕节市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制度,对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农村电影放映等实行问需式供给,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配备流动服务车,针对群众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借阅、摄影大篷车流动展览等服务。2017年,市、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达1012万人次;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看3场戏剧或文艺演出;2017年全市组织群众文体活动2.62万人次,2018年上半年,农村公益电影的观影人次比同期增长1.3倍,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在文化广场开展讲习活动。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群众对“文化大餐”的需求催生了文化产业,毕节市紧紧抓住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域的优势,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每年举办一届乌蒙文化艺术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个体工商户5547个,文化企业2113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8个。这些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毕节还将丰富的“文化大餐”端上了旅游的“餐桌”,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让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通过定期举办文旅赛事,开展驻场演出等方式,凝聚景区人气,提升景区周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旅游文化附加值,旅游人次和收入逐年递增:2017年,旅游总人数7740.87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40.9%,实现旅游总收入641.71亿元,比2016年增长44.4%,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经济与生态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之花绽放乌蒙高原,芳香四溢。2017年2月,彝族古剧《撮泰吉》登上法国尼斯国家剧院的舞台,神秘独特的故事情节与精彩的舞台呈现震撼了全场观众,让法国观众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4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谁是舞王—中国广场舞民间争霸赛”中,赫章县夜郎健身操队勇夺全国总冠军……

  一个个小品、一支支舞蹈、一台台戏剧……一场场文化盛宴轮番登场,浸润着乌蒙山区群众的心灵,鼓起了群众的信心,激发了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斗志,他们正奔跑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李盛 谢朝政)

责任编辑:王小伟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