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广州海珠:“小驿站”传递“大文明” 新时代驿站成为百姓“精神家园”
发表时间:2021-09-28来源:广州市海珠区宣传部

  珠江南岸,从广州塔出发沿着阅江路由西向东的6.6公里的碧道上,平均每800米设有一个驿站,琶洲新时代驿站、新时尚、新风尚、会展中心码头、会展东、财富码头等6个新时代驿站串珠成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党史知识宣讲、便民惠民举措,到文化惠民悦民,广州市海珠区精心打造的“小驿站”传递着城市“大文明”,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成为市民游客新的网红“打卡”点。

  理论宣讲有高度  打造家门口的“红色课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的外墙上的12个字,是海珠区将新时代驿站打造成为理论宣讲阵地的一个缩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珠区将“广州塔—阅江路”新时代驿站群打造成为“红色课堂”,将“四史”课堂搬到滨水碧道,成立了讲解员队伍,吸引广大市民游客参与其中,让“四史”学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在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旁的碧道上,矗立着7座出自雕塑大师潘鹤之手的爱国主义雕塑格外显眼,《销烟》《怒吼吧,睡狮》《得了土地》《艰苦岁月》《开荒牛》《和平少女》和广州解放纪念碑雕塑,从虎门销烟到改革开放,生动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故事。

  走进外观犹如一艘“红船”的新时代驿站·财富码头,正在举办“海珠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伟大征程》大型邮展”、“百年印记”全国篆刻大赛作品展。邮票展上,可以看到发行于1945年的中共七大纪念邮票、发行于1947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六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于1933—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多枚珍贵红色货币以及大量解放区发行的珍邮、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重大历史事件题材邮票。篆刻作品展上,来自西泠印社、岭南印社、南粤印社、中流印社等国内知名印社的篆刻家的作品,内容从改革开放、绿水青山到不忘初心、中国梦、育新人等主题,将“一印一史一事”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为市民游客上了一次生动的“红色课堂”。

  记者看到,在每个新时代驿站里,海珠区在全市首创“听见·新时代”云听平台,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旅游景点、历史文物建筑等资源简介内容,以二维码形式供市民扫码聆听,通过H5的形式感受新时代魅力,也展示了海珠区“从工业锈带到科技秀带”的时代变迁。

  “将新时代驿站打造成学党史、感党恩的红色驿站,通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让市民游客在参观休息时,也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海珠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管霞介绍到。

  便民惠民有温度  打造碧道上的“服务阵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市海珠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新时代驿站打造成为“服务阵地”,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碧道惠民中心建设相融合,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民惠民项目,推动碧道打造成为珠江沿岸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地。

  地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集聚了辖内企业机构的智能成果,根据集约、便利、共享、实用的原则,内设智慧党建区、智能健康管理区、便民服务区、政务服务区、VR互动区、新时代书吧等多个功能区,打造“智慧型”“智能型”“数据型”“生态型”“平安型”“融合型”的“六型阵地”。市民群众既可以感受科技赋能的现代感,也能进行血压监测等体验智能体检和医用急救包、母婴室等10类60项服务,“一站式”暖心服务群众。

  在位于广州市地标建筑广州塔东侧的新时代驿站·财富码头,驿站推出了免费享受雨伞、充电宝、饮用水等12项便民服务,驿站还推出“1元特色服务”,如1元的明信片、1元文创产品、1元矿泉水等,解决市民游客的燃眉之急。

  在广州塔西广场的新时代驿站·新风尚,海珠区创新采取“专业+共建”模式,积极发动商圈店铺作为共建单位,开展公共文明引导、平安联防、应急救助等10项志愿服务,面向游客人群提供贴心服务。“志愿服务”小家庭自4月23日运营以来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已成为广州地标建筑服务群众的一个新亮点。

  从广州塔沿着阅江路自西往东的6.6公里碧道示范段,海珠区首创“五道合一”,颜色各异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宛如一条彩带在珠江边飘扬,建设“会呼吸”的原生态碧道,切实激发了碧道活力,也成为广大市民锻炼、悠闲散心的要选择。

  “沿着广州塔到阅江路,能够在环境这么优美的地方,让我们既可以跑步骑行、休息学习,也能体验各种便民服务,这确实是一件民生大实事。”刚从江边跑完步到驿站休息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文化悦民有深度  打造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海珠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碧道新时代驿站打造成为“文化走廊”,切实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走在阅江路碧道,不仅可以看到雕塑大师潘鹤的作品,还可以在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看到著名雕塑家梁明诚的作品《钢琴》《大提琴》,两者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两名正在演奏的如痴如醉的音乐家,表现音乐的韵律美。在新时代驿站·财富码头,“60后”雕塑家许鸿飞的《花城六月天》《吻》《三弹音乐》《童趣》《肥年肥舞》,逗趣的“肥女”形象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海珠形象,吸引游客纷纷留影。老中青三代雕塑大师的作品,让驿站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

  在琶洲新时代驿站兴文化广场,举办的“我在海珠玩非遗”主题系列活动吸引了市民纷纷参与,广东醒狮、咸水歌、汉服、投壶、造纸印刷、扎染、传统武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活动,还可以现场体验活字印刷、木版年画、缠花等项目,充满趣味和知识性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成为了孩子们的“非遗小课堂”。

  海珠区还以“海心桥”建成开放为契机,结合“岛区”地理区位特点,创新推出了《“桥”见海珠》个性化邮票,以海珠桥、人民桥、海印桥、广州大桥等17座跨江大桥展示广州历史蝶变,让市民直观感受到海珠区日新月异的腾飞。

  文化惠民,贵在坚持。海珠区建立文化惠民常态化工作机制,除了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文化特色活动,每周末定期在新时代驿站开展“非遗课堂”,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每周定期开展“红蜻蜓”新时代红色航空课堂,开展航模体验、航空知识普及等活动。每周六在新时代驿站户外大屏开展“信仰的力量”红色电影展播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珠江边体验传统文化,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红色邮票,特别是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形式很有意义。”带着孩子刚参观完篆刻作品展的张小姐说道。

责任编辑:黄 舒雅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