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江苏海安高新区:画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心圆”
发表时间:2019-12-19来源:海安高新区党群e站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江苏南通海安市高新区围绕“进村、入户、见人、走心”的要求,以实践点志愿服务常态化、“朋友圈”内村民互助长效化、教育引导群众精准化,切实打通文明实践联系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坚持问题导向 建好“朋友圈”

  随着文明实践逐渐走向深入,海安高新区以打造群众身边“永不走的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身边小事、难事、急事等,凝聚党员群众友好互助。探索出以群众趣缘、业缘、亲缘为基础,以共同兴趣、共同专长、共同诉求等为基础,通过线上组建微信或QQ“微信群”,线下开展“圈友会”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听村民心声、解村民难题文明实践“朋友圈”。

  高新区凤山村退休教师吴兴宝看到一些留守儿童迷上游戏机,有的甚至辍学逃课。于是,把家中80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近万元的出租房收回来,创办了凤山村第一个“家庭文化室”“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主动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累计无偿辅导留守流动儿童3000多人次,帮助 20多名“问题孩子”重回正道。今年9月,吴兴宝家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家庭。

  年逾七旬的曹肇铭退休后,人退心不退,办起了“照明家庭文化室”,继续发挥余热,服务村民。通过邀请村民群众共叙共商,引导学生儿童读书明理,这里成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和群众事务的代理点。鼓励支持广大老百姓有事到实践点说,有难到实践点解,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将问题、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关怀就在身边,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坚持服务群众 用好“朋友圈”

  海安高新区以村组文明实践点为实体阵地,以包含村组每家每户的微信联络群为网上依托打造面对面、心连心的文明实践朋友圈。实践点负责人、微信联络群群主统一由村干部、乡贤、基层先进典型等有一定威望的人员担任。鼓励支持广大老百姓有事在“圈”内说、有难到“圈”内解、有急由“圈”内帮。农民群众家中若有老人病倒、照应孩子等有“急事”需求,通过负责人第一时间在群中发布,通过村民互爱互助,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推动形成“邻里守望、友爱互助”的文明乡风。基层村小组实践点设置便民服务角,村民共享理论书籍、医药箱、针线包、充气筒等便民物资,构建诚信互助的人际关系。网上联络群还按照兴趣、特长等进行细化分组,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服务的精准度。

  高新区建立以保健、健身、美食烹饪、旅游等各类内容为主题的朋友圈子258个。海光社区的孙道峰是街居远近闻名的“风筝老人”和“葫芦达人”,也是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部署后,孙道峰和社区党总支负责人商议,决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家庭式“文化+服务”的志愿实践活动,为社区关爱未成年人工作助力。通过建在普通百姓当中的村民互助朋友圈辐射影响,实现乡风文明深入人心,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坚持规范运行 管好“朋友圈”

  通过制度规范化,评比常态化等手段,海安高新区管理朋友圈通过网上、网下两种途径,做好朋友圈的日常管理工作。

  网上设立文明实践互助朋友圈,每个圈里有一位党员圈主牵头,朋友圈内有超过3名党员建立党支部,由牵头党员作为支部书记,按照每月25日党员活动日,召集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把好思想之舵。对没有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配以技术人员、亲戚朋友等帮扶人员,采取“1+10+100”(1名“专员”联系10骨干志愿者,1名骨干志愿者联系10名普通群众)的辐射模式,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文明实践活动,覆盖到广大群众身边。这种扩散式的联系方式,使每个“专员”都有固定的联系服务对象,做到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活帮着干、有事没事常去转转,实现了“1+10 10+100” 几何级数辐射效应遍地开花全覆盖。引导村民形成由被助向主动帮助别人的自觉,视助人为己任,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的友爱、和谐氛围。

  10月底,营溪村七组的抗战伤残军人陈怀必身体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救治,家人也需要在医院照顾他,眼看家中种的稻已经成熟,怎么办?愁得陈老几天都睡不好觉。“朋友圈”里的村民们知晓陈老的情况后,自发来到田里帮着收割稻子。割谷子、脱粒、挑运……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直到把陈老家的水稻收割完了才回家。“多亏了村里这么多好心人,真是非常感谢他们。”陈老知道后很是感动。

  接地气、惠民生、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朋友圈”既有温度,又有力度,更有深度,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的有力实践。

责任编辑:贺 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