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江西共青城构建“3+1+1”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模式
发表时间:2019-08-19来源:新华网

  通过广电网络专用电视机顶盒,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内容搬上电视屏幕,在江西省共青城市,广大基层党员仅需要简单的三步操作,就可以自主观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内容了。

  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小屏端进入大屏端,是共青城市委宣传部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举措之一。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在群众身边,一个个城市书吧、农家书屋里书香氤氲,一场场接地气的志愿活动、宣讲演出为群众送去实惠……“我们的秘诀就是构建‘3+1+1’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3个中心相互融合、扬长补短。”九江市政协副主席、共青城市委书记王丰鹏说。

  媒体融合 让文明实践“畅”起来 

  作为全国较早投入运营的县域融媒体中心之一,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将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12个平台融合为一,建成了江西省首家平台级融媒体调度中心,并成为江西省县级媒体融合的示范样板,曾获得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3项。

  “今年以来,共青城市创新渠道,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化管理系统,即搭建电视、电脑、手机、触屏等‘四端’与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终端同步共享的多功能信息化平台,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的融合互通,让文明实践传播‘畅’起来。”共青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玉贵说。

  为此,共青城市专门组建了市、乡、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者供稿队伍,搭建信息采集传播平台,通过“村村通”小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活动信息,实现文明实践活动信息互通共享,传递群众心声。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创新载体 让文化活动“热”起来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阅读大厅里座无虚席;大厅朗读亭边,许多读者排起了长队;大厅另一边,并排码放着许多听书设备,使用设备的读者络绎不绝……如今,在共青城,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经建起了146个,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文明实践活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精心“配餐”。如根据农民“点单”免费开展的“每周一电影”活动,已成为甘露镇文明实践活动的“拿手好戏”;苏家垱乡水口村将本土特色“西河戏”文化与传统节庆相结合,让村民唱主角,深受群众欢迎。

  基层宣传要“活”起来,丰富载体是关键。为此,共青城市在强化基层宣传工作的进程中,注重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依托各乡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云讲堂、农家书屋等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引导;通过“每月云讲堂”“每周一电影”等实现活动开展常态化;通过培养农村“专业讲师团”、普及群众点餐制“订单式”宣讲等提升“群众语言”水平;通过争做“共青精神”新时代传人,讲好“共青故事”。今年以来,共青城市结合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成为农村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

  盘活内容 让基层宣传“火”起来 

  如今,共青城乡村居民已经习惯伴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经典语句”吃早饭,类似的服务当地“村村通”小广播每日早、中、晚各一次……这是共青城市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现群众、党员宣传全覆盖的新举措。

  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融合是共青城构建“3+1+1”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模式的重要环节。“利用‘学习强国’由小屏进入大屏的变化,共青城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群众怎么学、学什么的难题。”汪玉贵介绍。

  目前,共青城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根据各自特点制定每日播放计划,如茶山街道东湖社区实践站针对学生较多的情况制定了“四点半课堂”播放计划,让学生放学后既能观看视频又能学习知识;江益镇爱国村种植养殖专业户多,村里就通过“学习强国”客户端播放农技养殖方面的视频,深受村民欢迎。

  从小屏到大屏,从党员到群众,共青城“3+1+1”文明实践工作模式的背后,体现的是当地党委“化无形为有形,化虚功为实做”的细致功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使命追求,是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的责任担当。(梁楚烟)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