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安徽当涂:“蟹苗第一村”里有一个“红色帮帮团”
发表时间:2019-08-14来源:当涂县文明办

  安徽省当涂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乌溪镇七房村文明实践站精准对接群众对蟹苗、成蟹养殖技术、销售服务的需求,打造出了一支专业服务蟹农的志愿服务组织“红色帮帮团”,通过文明实践助力农业发展,帮扶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安徽“蟹苗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按图索骥,精准摸排让群众诉求“有回应” 

  去年,七房村积极响应县里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在引领群众中服务群众”的号召,在村文明实践站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摸排,走村入户找准群众所需所盼。蟹苗培育、螃蟹养殖是乌溪镇七房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九成以上农户从事养蟹,这些群众95%以上的收入来自都蟹产业。调研中了解到,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大伙对养殖技术的渴求、对树立统一品牌、建立高效营销网络的渴望。 

  在这一形式下,七房村文明实践站找来党员干部、懂养殖技术的土专家、养殖大户、五老乡贤、热心群众,鼓励他们成为志愿者,成立 “红色帮帮团”。实践站号召帮帮团成员紧紧围绕助力蟹农分享更多发展红利这一目标,对群众广泛开展养殖技术传授、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帮扶。老党员、也是养殖大户的周先锋,第一个响应号召加入“红色帮帮团”。从2003年开始摸索蟹苗养殖技术,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掌握全套养殖技术的“土专家”,周先锋在加入“红色帮帮团”时说的一段话尤为让人动容,“靠着大家帮衬、自己摸索,我先富起来了,先富带动后富,我要把我的养殖技术分享出来,带动大家都富起来,这样,我们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才有意义”。 

  从当初三五个人到现在30多名成员,“红色帮帮团”这一年多一路走来,爱心“滚雪球”效应已经凸显,像周先锋这样的热心志愿者越聚越众,受益群众也就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累计超过2000多蟹农分享到了发展红利,“门前门后有口塘,三年盖间小楼房。”当地民谣道出的便是七房村人养蟹致富的生动场景。 

  多位立体  产业化建设让群众养蟹“有帮手” 

  “红色帮帮团”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怎样高效解决群众困难找路子、想办法。“红色帮帮团”成员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思路,鼓励支持村干部和党员带领村民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或合作社,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养殖专家踊跃来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开展养殖技术指导、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服务,提升小户、落后户、困难户养殖的水平和能力,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在蟹苗将完成蜕壳的时间段,开始育肥增重,大批的成蟹将陆续产生,残杀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这一现象,当地村民束手无策。为了切实做好当前蟹苗养殖管理,“红色帮帮团”从县农委请来专家为养殖户进行指导。专家吃住在村,一段时间呆下来,大伙儿晒黑了累瘦了,可是蟹苗都茁壮成长起来,现在七房村的蟹苗成活率稳居行业前列,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不仅是蟹苗养殖,在成蟹养殖上,以当地农技专家、养殖大户为代表的“帮帮团”成员,也将传授技术、带动村民养好“七房螃蟹”当做一次重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七房村经常能看到“帮帮团”成员和农户就有关天气、蟹塘水深浅与养殖效果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对本地与外地品种生长情况、养殖效益差异在试验。经过近百场次的田间地头“大讨论”、养殖夜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当地蟹农终于找到了最适合七房养殖的螃蟹品种,并且一炮打响。现在当地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乌溪螃蟹节”,带动了本村和外埠近千户农民养殖螃蟹,户均增收2万多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红色帮帮团”还利用志愿者们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优势,“聚沙成塔”,带动七房村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先人一步”,做活“蟹文章”。在“红色帮帮团”的带动下,蟹农积极加强打造标准化建设基地,通过强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拓宽基地内道路、改造水渠、农电线路、引进“物联网”进行科学化培育养殖等举措,基地建设实现了“提档升级”。“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让我们的品牌意识更强,发展得更好,现在村里不仅专门注册了‘七房蟹苗’商标,还在打造七房螃蟹的品牌,通过专业化养殖培育新农民。”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这样介绍说。 

  为了改变以前销售一家一户“散兵游勇”式,“价不高、蟹难卖”的状况,“红色帮帮团”积极动员大户、强户志愿者积极把自己熟悉的销售渠道拿出来,分享给小户、散户共同使用,并且组建成销售网络,不仅实现了销售网络的“四通八达”,品牌价值更加彰显。 

  抱团取暖  市场化发展让蟹农卖蟹“有门路” 

  “红色帮帮团”成立以来,“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强强联合”已经成为广大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认同。蟹农有生活上、经营上的困难,都是第一时间找到“红色帮帮团”。村民李德兵生活困难,也没有产业增收,曾经一度处于贫困的状态。得知这一情况,村里养殖大户,也是“红色帮帮团”志愿者的张绪中主动上门,不但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提出和李德兵合伙养殖蟹苗,张绪中出钱,李德兵出力,当年李德兵就赚了11万多,成功脱了贫。 

  对于这一点,养殖户潘成凤记忆尤为深刻,在去年蟹苗滞销的情况下,他家的蟹苗一直没有订单,在“压家底”的巨大投入面临“打水漂”的情况下,王成荣来到他家,将已经签订的蟹苗销售订单给了自己,解了“燃眉之急”。现在,在统一的销售渠道的带动下,潘成凤的蟹苗不仅越卖越好,自己也成为了蟹苗“营销专家”。现在在七房村的村支部,“帮帮团”志愿者们还建起了一座“信福小屋”,为养殖户提供困难帮扶销售咨询、网上代购代销、农特产品销售等各类服务。 

  现在,“红色帮帮团”已经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端午节,他们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志愿者包粽子,为党员困难户、低保户和老战士等群体入户送“爱心粽子”。每个重阳节,“帮帮团”成员会准时来到当地敬老院、老党员的家中,和大家共度佳节。不仅如此,半数以上的“帮帮团”成员都对接帮扶了当地的困难户、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长期帮扶,实现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一开始的蟹农各自发展、单打独斗,到全村成立了专业蟹苗专业合作社,再到建成以七房蟹苗示范区为核心的集繁育基地,“红色帮帮团”的积极帮扶和穿针引线,让七房蟹苗产业和七房螃蟹成为乌溪镇农业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优势支柱产业,七房村先后被评为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蟹苗第一村”。目前七房村蟹苗产业已达到三个95%,即全村从事蟹苗培育农户650户,占总农户数的95%。全村耕地面积2400亩,其中蟹苗培育面积达2300余亩,占全村农地面积的95%2018年全村蟹苗销售收入达26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95%,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0元,位于全县前列。(滕丽娟) 

责任编辑:贺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