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陕西延川: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之风吹进百姓心里
发表时间:2019-07-18来源:陕西日报

  

  延川县关庄镇贺家河村村民开心地过端午节。

  

  村民们开心过节。记者 王婕妤摄

  

   延川县永坪镇段家圪塔村为老人过集体生日。记者 王婕妤摄

  5月31日,陕西省延川县社管中心赵家沟村一场传统与现代并存、既有包粽子比赛又有文艺汇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暨端午节联谊会火热进行。此时,在关庄镇甄家湾村,村民们组成一支庞大的秧歌队,正在热闹地扭着秧歌,庆祝端午节。整个端午节期间,延川县掀起一股活动浪潮,全县上下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节日氛围。

  这是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活动的亮点之一。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之一,延川县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最关键的环节,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引导机制,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活动项目,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 打造“文明实践1+N”制度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自2018年10月30日,延川县正式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来,全县已逐步建立起“文明实践1+N”制度体系,即文明实践活动一个方案和N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推进。

  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站站长郝丙东向记者介绍,延川县先后出台了《总体试点方案》,建立了《中心例会制度》《领导干部包镇联村制度》《中心、所(站)工作职责》《志愿项目和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使责任的落实有据可查,一切工作有章可循。目前,在一个大的试点方案引领下,多项配套制度保障下,延川建立了纵向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达到了实践所(站)、实践平台、实践基地建设“七有”标准,全县9个县直机关党委、7镇1街道1社区党(工)委、369个党支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全部挂牌。

  7月3日,记者走进延川县社管中心刘家湾村,志愿者刘保林正在“爱心超市”给村民兑换日用品。“叔,你这个积分现在可以换卫生纸。你再参加几次活动,多积点分,就能换大件了。”刘保林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刘家湾村通过坚持“新思想”作指导、“组织引领”助推进、“道德教育”作突破、“正向激励”作保障,在全村形成以活动为引领、奖罚分明的文明实践工作制度。刘家湾村村干部刘瑞峰说:“我们在全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明实践工作制度,进行‘美丽庭院’评比,组织志愿者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方面评选乡贤、孝子、好媳妇等。结合我们的‘爱心超市’‘红黑榜’进行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同时对做得不到位的群众予以引导,这项工作得到全村村民的认可。”

  与此同时,延川在全县打造理论宣讲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法律法规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通过志愿云平台,对各类志愿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全力推进各类活动资源的统筹调配,将“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等八大工程一体推进,将“爱心超市”“红黑榜”等措施有效嫁接。

  目前,延川县共建立科普教育基地5处,文明实践点27个,文明实践基地15处;组建了1支志愿服务总队、18支大队、369支小队及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1万余名,先后开展“田间课堂”“春风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2900余次,参与群众10万余人。如今,一个个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文明实践志愿者活跃在延川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乐于助人的忙碌身影成为延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创新形式让文明实践理念深入人心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7月3日下午,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村委会会议室内,14名村民围坐在圆桌前,开始一周一次的“红色夜评会”。伴随着歌声落下,村主任高东阳带领村民们学习了文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随后,就前段时间村里举办的苦菜节、母亲节、端午节等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高东阳说:“前段时间村上举行的各类活动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我在这里也要感谢大家积极参与。也希望以后的活动大家都能踊跃参与,对待外边来参加咱村活动的客人要礼貌、文明,给咱村争光。”

  “红色夜评会”是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的亮点活动之一。“红色夜评会”定期在各村举行,不拘形式、地点,以固定流程,融入多元化内容,让群众自己评、评自己,自己议、议自己,使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为了让文明实践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延川县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村人口较少的实际,多措并举,创新方式方法,搭建起一个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能延伸到哪里的移动网络,充分调动全县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来。“考虑到全县群众文化水平、接受程度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从内容上、组织形式上、阵地建设上进行创新教育。同时,我们以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把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给他们,让群众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郝丙东介绍,“全县积极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及‘统筹+个性’双向选择、‘线上+线下’双线运行、‘讲堂+实践’双轮驱动、‘宣教+服务’双层推进、‘普遍+定向’双重并行的五大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实践活动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流动性”,延川县运用新形式,在明确“两会一实践一公开”的活动组织形式基础上,又以县级组织“文明大集+文明班车”,镇级组织“文明大比拼+文明轻骑兵”,村级组织“红色夜评会+村民大联欢”的形式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做到哪里有需要,宣讲队伍就走到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开展到哪里。5月30日,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的文明大集、文明班车系列活动在永坪镇拉开帷幕。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节目轮番上阵,为在场群众带来精彩表演。活动中,永坪法庭法官李新军为群众现场解答了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志愿者们为现场群众免费分发了医疗常识相关书籍以及脸盆、水杯等日常用品,得到现场群众连声称赞。

  突出“便捷性”,拓展新思路,延川县以“幸福节日汇”为主题,利用节庆日,开展枣花节、苦菜节、小蒜节、母亲节、端午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建文明实践联盟进行线上教育,开设“田福堂大喇叭”每天广播宣传,制作用群众语言讲出来的新思想视频、快闪、抖音,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参与了村上多项活动的甄家湾村村民甄志英感慨道:“相比刚开始,现在村上的活动越办越顺利,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这些活动特别有意义,让我们村的风气更加和谐,人心更加凝聚,我们也通过活动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通过一系列创新,延川县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夜评会”、文明大集、“田福堂大喇叭”、新时代农民夜校、群众定弦我唱歌等活动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融入各项活动中,打开了新思想进村入户的“大门”。

  3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凸显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及扎实的工作作风,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凸显。

  目前,延川县志愿者队伍已逐步稳定,志愿者人数由过去的3000余人增长到1万余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800余次,服务人数7万余人。延川县公共资源正在实现共享,六大服务平台阵地设备资源库已经开始运作,真正做到了公共资源共享,使全县文化、教育、体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群众开放。实践中心结合实际,为镇村设计活动项目31个,为县级机关设计活动项目26个;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全县共计评出延川模范11人,文明家庭12户,从基层评出好媳妇、好婆婆、孝子、乡贤、诚信村民、脱贫之星、致富先锋等各类先进典型4800余名,十星级文明户5400余户。随着社会风气逐步向好向善,延川县坚持把握问题导向,激励与惩治并重,全力推进对丑陋习俗、封建迷信、城市不文明行为等进行专项整治,从一件件小事着手,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延水关镇寺河村70岁的村民刘玉堂告诉记者,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今年以来村子的村容村貌变化最为明显。全村村民都把家里的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争创“美丽院落”,生怕落入“黑榜”被曝光。村民们通过一次次参与村上组织的活动,关系更加融洽,村上的气氛也更加和谐了,纠纷越来越少了。提到过去村民们办红白事时,他说:“太浪费了,办一场事要杀六七头猪,根本吃不了,天气一热,肉都坏掉了。现在好了,村上统一购买了灶具和桌碗,谁家办事需要借用,都可以免费使用,大伙儿都觉得轻松了不少。”根据《寺河村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寺河村村民举办婚礼时车队不超过6辆车,婚宴不超过20桌,每盒香烟不超过20元,每瓶酒不超过100元,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200元等,规定中将破除陈规陋习、杜绝铺张浪费详细到每一个细节,量化到每一个数字。寺河村村委会主任王思林告诉记者,统一了红白事标准,各家都是按需办事,铺张浪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村里的攀比之风大大改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全域文明程度的现实需要。下一步,延川县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着力在贴近群众、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助推全县形成全覆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网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细做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让党的思想理论进入乡村大街小巷、遍布田间地头,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记者 王雄 王婕妤)

责任编辑:贾 玉韬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